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她遠嫁至安徽,決心讓村子摘掉“窮帽”,大山曾經讓村子貧窮,她卻向大山找尋脫貧答案。村子出列后,她繼續探索新發展模式,通過壯大集體經濟,多途徑增加村民收入來源。《安徽日報》以《“為了鄉親們都能富起來”》為題,聚焦黟縣洪星鄉黨委委員、紅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金玉琴實干苦干,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近日,記者來到黟縣洪星鄉紅光村高山蔬菜基地,一排排支架鋪設田間,蔬菜鮮翠欲滴、綠意盎然,村民江淑好正和工友進行田間管理。“村里流轉了我家的地,每個月還有2000多元的務工收入,日子過得不錯,這都要感謝金書記!”
江淑好口中的“金書記”是洪星鄉黨委委員、紅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金玉琴。她先后當選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獲得全國勞動模范、“中國好人”、全國最美奮斗者、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金玉琴是貴州福泉人,1993年嫁到了黟縣洪星鄉紅光村。“剛來的第一個月就有些后悔了,太遠太窮了!”金玉琴說,紅光村地處大山深處,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原本以為走出了貴州的大山,沒想到這里的山一點也不比家鄉的小。
窮則思變。金玉琴與丈夫共同奮斗,創辦了木竹制品工藝企業,并把這個“小作坊”發展成擁有上千萬元資產的現代化企業。看到村里有這樣一位致富“能人”,村里的老村支書找上門,要吸收金玉琴入黨。“聽老支書說,入黨后可以更好地幫助別人、回報社會,也可以更好地帶鄉親們一起創業脫貧。”想想自己家里的過去,老村支書的話在金玉琴的心里引起了共鳴。經受了組織考驗,金玉琴光榮入黨,在2011年又被選為村支部書記。

如何讓村子摘掉“窮帽”,讓村民過上好日子?大山曾經讓村子貧窮,金玉琴卻決定向大山找尋脫貧答案。她帶領村黨支部成員,在全村設立農村土地股份合作試點,探索“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路徑,由村黨支部牽頭,把貧困戶的拋荒、閑置土地流轉入股,統一管理。貧困戶依靠獲得的土地流轉租金以及年終入股分紅,每年可以增收1000多元。金玉琴和村“兩委”班子針對紅光村每個建檔立卡戶的不同情況,積極爭取資金,試點以向貧困戶發放黑雞黑豬等方式實施精準扶貧。2016年,紅光村實現整村出列。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接續奮斗的新起點。為鞏固脫貧成果,推動鄉村振興,金玉琴探索“村集體+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壯大集體經濟,多途徑增加村民收入來源。

2016年,紅光村投資建設泉水魚基地,由于沒有養殖經驗,魚苗成活率低,年年虧損。金玉琴和丈夫張基元商量:“村里把泉水魚池包給你經營,不管你經營好壞,每年都要給村里交兩萬元的承包費。”張基元有點不明白:“村里都養不好,我哪能養得好?”但是拗不過妻子,張基元只能硬著頭皮接下來,繼續虧本經營。
后來金玉琴請教漁業專家,得到解答:“泉水魚池水不能太清,魚類品種也要耐低溫。”金玉琴按著這個辦法試養,終于成功了。眼看著就要掙錢,金玉琴又把泉水魚池從丈夫手上要回了村里。現在,泉水魚養殖每年能為村集體帶來4萬多元收益。
在外出學習時,金玉琴發現香榧經濟價值高,適宜紅光村的水土,決定在村里推廣。“香榧首次掛果期需要5年,很多村民想到這就打起了退堂鼓。”為了給村民們樹立信心,金玉琴自己先種了幾十棵香榧樹。在她的帶動示范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從觀望變得愿意嘗試了解,在看到香榧掛果成熟產生的經濟效益后,大家也都行動了起來。
村民程右明在金玉琴的鼓勵和支持下種起了香榧。如今,他家的香榧林從一開始的十幾棵增加到1000余棵,干果產量150多公斤,每公斤能賣上200多元。“我想把香榧繼續擴展種下去,注冊自己的品牌,有金書記和村‘兩委’的帶領、幫助,我對未來充滿信心。”程右明說。
去年,紅光村村集體經濟達到25.1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8900元;今年村集體經濟預計突破50萬元。“我們正在和縣里的‘兩山銀行’洽談,打算把村里的閑置房產盤活,打造精品民宿,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金玉琴說。
讓全村人過上文明和諧的好日子,是金玉琴的目標。她設立“金玉琴黨代表工作室”,每月10日定期接訪黨員群眾,除了固定的工作室外,還充分利用微信、QQ等社交媒體隨時傾聽百姓心聲,傳達中央政策。“金玉琴黨代表工作室”成立以來共解決村民各類生產生活問題200余件。

針對山區娛樂休閑單調,群眾易陷入賭博、迷信等活動的現狀,金玉琴多方爭取,修建村文體中心,邀請黟縣廣場舞老師指導群眾練跳廣場舞,改變了部分村民打麻將賭博的陋習,鄰里之間的關系也更加和睦。紅光村還投入70余萬元打造集宣講、展演、閱覽、會議等功能為一體的村史館,讓村民們在每一個故事、每一件物品、每一張照片中觸摸到鄉土文化和民俗風情的獨特底蘊。
走在紅光村,村民們看到金玉琴都會打個招呼,家里遇到麻煩事了也會跟金書記“吐槽”,村民們早已把金玉琴當成 “女兒”“姐妹”。這份情感也讓金玉琴感到責任在肩。“為了鄉親們都能富起來,我將繼續努力,讓紅光村變得越來越好!”金玉琴說。
編輯:洪書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