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在黎陽老街,一座有著300年歷史的徽派古建筑隱于鬧市之中,古樸詩意、氣質獨特,經年累月被風雨侵蝕的青瓦白墻上寫著“占川書局”四個字。
走進書局,當年的木柱石雕、青磚苔痕依然清晰可見。斑駁的老墻邊、集光的天井下,讀者總能尋到一方舒適的角落靜心閱讀。
2017年,書局發起人戴曉亮第一次來到老街,就與它結下不解之緣。“這么好的文物,要讓它重生,就要賦予它新的意義。”有著十幾年閱讀推廣經歷的戴曉亮決定,以閱讀為載體“活化”古宅。
2019年起,古宅的保護性修復改造工程啟動。2020年10月,占川書局正式對外營業,成為安徽省首個徽州文化主題圖書館,也是黃山市首家24小時圖書館。

占川書局外景。(黃山市委宣傳部提供)
“活化”后的古宅變身成一座傳統與現代文化疊加、閱讀與文旅功能兼具的復合型城市閱讀空間,占地1200平方米,藏書總量超13000冊,其中有近500冊地方文獻和徽州文化類藏書。書局還與黃山市圖書館打通一體化服務,實行通借通還,引進了數字化閱讀設備,拓寬了當地城市閱讀空間的服務業態。
老墻下的圓桌是郭飛固定的座位。郭飛是黃山學院的教師,每周都會來“打卡”幾次,有時點杯咖啡讀上半天書,有時在這里查閱文獻處理工作。“我堅持閱讀很多年了,閱讀幫我筑起了精神世界,在徽文化的環境中讓我閱讀更愉悅。”郭飛說。
有人因為徽州文化喜歡上書局,也有人因為書局愛上徽州文化。“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在這里就像置身古人的藏書樓,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傳統文化的脈搏。”書局常客汪先生從這里走進了研究徽文化的世界。
天井下有一個兒童閱讀區,常有一個小小的身影靜靜地翻書。嘟嘟是這里年紀最小的讀者,卻有著很長的“閱齡”。書店剛開業時,還不會走路他就堅持跟著媽媽來“打卡”,一直到現在。
比占川書局更早在這里安家的,是占川書局的燕子一家,它們在柱梁上做了巢。施工時,戴曉亮將它們保護了下來。“那個景象很好,燕子總會回巢,而通過閱讀回歸精神家園,是一種象征。”戴曉亮說。

占川書局內景。(黃山市委宣傳部提供)
閱讀推廣和文化傳承在這里得到共生,書香之氣正在悄然蔓延。占川書局自開放以來,逐漸成為當地“網紅書店”。盡管受疫情影響,2021年營業額超100萬元,平常日均人流量近500人次,旺季日均人流量超2000人次。
目前,全國實體書店達7.8萬家,戴曉亮認為,實體書店在城市文化引領、公共文化服務、全民閱讀推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每年堅持在書店組織上百場的讀書沙龍、公益講座、傳統文化體驗等活動。
2021年國慶期間,占川書局在老街舉辦了一場“黃山詩歌之夜”。2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在臺上讀詩、品詩,臺下近兩千人靜靜聆聽,有特意前來的詩歌愛好者,有駐足停留的市民、游客,也有剛剛卸下疲憊的快遞小哥、環衛工人,夜色下的老街比往日更顯寧靜。
“閱讀,是精神的落點。讓書店成為文化交流互動的平臺,才能讓更多的人讀上書、愛上書。”在農村出生長大,經歷過閱讀貧瘠的年代,戴曉亮更能明顯感受近十年來國家對全民閱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在持續加大。

占川書局內讀者正在閱讀書籍。
(黃山市委宣傳部提供)
2014年以來,全民閱讀已連續9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寫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建設書香社會,戴曉亮認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我國圖書館在社區普及率總體水平仍然不高,公共文化陣地建設、優質閱讀資源推廣仍需進一步提升。
書局旁,古老的占川河靜靜流淌,書局內外處處洋溢著盎然的氣息。“對生活有更高追求的人,始終處于飛向精神家園的途中,閱讀便是途中的煦風,書香始終伴同左右。”戴曉亮這樣說。
來 源:新華社
編輯: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