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11月26日,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在杭州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一年來深化與杭州都市圈城市合作交流成果和下步打算。加入杭州都市圈一年來,我市全面落實杭州都市圈第九次市長聯席會議共識,圍繞我市在都市圈5個功能定位,更高水平打造都市圈生態安全屏障、文化旅游示范、綠色產業新地、健康宜居樣板、西進南拓戰略支點,全方位、深層次融入杭州都市圈。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我市以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為抓手,累計投入資金146億元,完成干支流主要河道綜合整治123公里,建成生態公益林535萬畝;垃圾、污水處理設施日趨完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100%,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5.7%;推進產業清潔化生產,關停淘汰企業180多家,整體搬遷110多家,實施產業優化升級項目510多個;地表水水質優良率100%,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的優質水源,占千島湖年均入庫水量近7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98%以上,位居國家重點監測城市前列。
推動文化旅游示范
我市圍繞推進“都市圈大花園”建設,與杭州、衢州等市聯合推廣杭黃國際黃金旅游線、世界遺產精品旅游線等優質旅游產品,攜手打造世界文明的東方度假區。1-9月我市接待長三角地區游客3232萬人次、增長14.6%,其中杭州都市圈游客451萬人次、增長15.2%。圍繞“旅游+”產業,深入實施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初步形成“一縣一個主打品牌,若干特色精品線路,眾多微旅游景點”的全域旅游格局。同時,大力發展高鐵旅游,與杭黃高鐵沿線7個高鐵站聯合成立杭黃高鐵戰略聯盟,大力開展“名山名城,相約黃山”旅游聯合推廣活動。
發展綠色產業新地
我市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依托優質生態資源,推進茶產業、泉水魚、黟縣“五黑”系列農產品、徽菊、徽菜臭鱖魚、徽州糕點等特色種植養殖業和食品加工業延伸產業鏈,目前產值超過200億元。推進產業開放創新發展,引領我市產業轉型升級,初步統計,1—10月份,黃山市簽約杭州都市圈項目59個,協議投資額68.1億元,到位資金13.2億元。推進“一網一門一次”改革,我市不動產登記跑出了“最快60分鐘”的安徽最快速度,目前全市一網通辦事項占比達到96.82%,市本級政務服務事項“最多跑一次”實現率100%。
打造健康宜居樣板
我市全面提升城市品質,推進民生共建。黃杭兩市簽訂《推動養老事業發展共建協議書》,黃杭兩地20個社區開展城鄉社區結對共建,黃山市中醫院與杭州市中醫院組建一體化發展中醫聯盟,屯溪一中與浙江大學附屬中學、炎培職業技術學校與杭州市電子信息職業學校、市實驗小學與杭州市西湖小學教育集團建立結對關系。深化民間交流,積極參與都市圈各市舉辦的活動,并邀請都市圈城市參加我市舉辦的文體活動。
暢通西進南拓通道
我市全面推進鐵路、公路、航空等基礎設施建設,暢通杭州都市圈西進南拓通道。去年12月25日杭黃高鐵開通,黃山至池州、黃山至景德鎮至南昌兩條高鐵開工建設,德上高速黃山段加快建設,歙縣三陽高鐵站至臨安(昌化)的首條跨省區域公交線已于11月22日開通,黃山機場遷建工程已經列入安徽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
下一步,我市將切實把握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這一重大機遇,以黃杭兩市“1+9”戰略合作協議為抓手,以更寬視野推動“規劃共謀”,聚焦功能定位、空間布局、生態環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市場體系、公共服務等方面,把發展目標理得更清、把戰略定位定得更準、把工作舉措列得更實,為全方位深度融入打好基礎。以更高質量推動“產業共興”,聚焦對接都市圈產業布局延伸需求,積極共建杭黃產業合作園、杭黃綠色產業帶、杭黃國際黃金旅游線,加快建設山水相濟、人文共美的新安江生態經濟示范區。以更大力度推動“生態共治”,聚焦補償機制“長效版”“拓展版”“推廣版”,在生態保護上保持定力,健全制度體系,發揮疊加效應,提升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水平,保一江清水,護一脈青山,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以更實舉措推動“資源共享”,聚焦基本公共服務,對標都市圈先進水平,深化交流合作,推進共建大數據交換共享平臺,加快城市間政務、商務、游客和市民服務等網絡共通、數據共享、成果共認,積極推動教育、衛生、社保等社會事業跨區域合作、一體化共享。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