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編者按: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黃山發展日新月異,離不開每一位懷揣夢想的奮斗者。他們心懷愛國之情,聽從時代召喚,篤行報國之志,以精湛的專業技術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用實際行動詮釋奮斗。為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引導廣大干群建功立業新時代,為建設更美麗更富裕更文明的現代化新黃山作貢獻。
每天早上7點半,到交班室開早會,確定好一天的手術病人和治療方案,再到病房走一遍,逐一了解患者搶救之后的恢復情況……這是黃山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張牧城的日常工作,也是他多年來的工作常態。
醫學院畢業到走上工作崗位30年來,張牧城始終恪守“醫者仁心”這四字箴言,踐行救死扶傷的諾言,把“以病人為中心”貫穿于整個診療和決策過程。
10月24日,走進黃山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記者看到的是排列整齊的監護和搶救設備,聽到的是嘀嘀的心電監護儀聲,整潔的病房里充滿著緊張的氣息。張牧城和其他醫生一樣身著特殊的紫色工作服,忙碌其中。
張牧城告訴記者,重癥醫學科面對的都是危重癥的病人,對他們來說,每分每秒都是生命。醫護人員需要24小時不間斷輪流值班,不斷觀察、巡視,監測病人生理變化,不斷地推進各種檢查,讓病人的癥狀更加明確,治療更加精準。“每一個被送入重癥醫學科的病人都承載著家人的牽掛和期盼。病房里,病人努力求生,醫護人員全力救治;病房外,家屬把這里視為救命的地方。”張牧城說,病房患者病情瞬息萬變,生死難卜,而他們的家屬卻無法見到患者,只能在門外苦苦守候,他們的心情可想而知。張牧城因此特別重視醫護人員和家屬的溝通,以“感同身受”和“換位思考”的同理心、同情心面對病人及家屬,熱心耐心真誠地接待好每一位病人及家屬,深入淺出地闡釋病情。
“作為醫生,我有一種使命感、責任感,努力去潛心鉆研醫療技術水平,以病人為中心,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更有效地為病人解決實際問題,讓更多的病人轉危為安,使醫生的價值能更好體現。”張牧城說。多年來,張牧城熱衷于倡導引領急危重癥疾病的規范化診治,追求及時、合理、準確監測檢查診斷、分析循證最佳治療、客觀衡量治療效果,從醫療技術質量層面詮釋以病人為中心宗旨。致力于探索推進開展新技術新項目,推進監測、診斷、治療的精準化步伐:在國內較早開展了危重病嚴重程度評分評估工作,并開展了一系列臨床研究,形成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促進了重癥疾病嚴重程度的評判向量化、客觀化發展,形成統一標準,更好地推進討論檢查治療。累計開展新技術新項目10余項,參與搶救或指導搶救各類各種急危重癥患者10000余例。
張牧城所帶領的重癥醫學科(ICU)創建于1996年,創科以來,ICU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艱辛發展歷程。目前,張牧城帶領的ICU團隊在黃山市及皖、浙、贛三省毗鄰區域急危重癥及各種突發事件患者的救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我省危重癥醫學領域中一支極具活力的主力軍。2013年通過申報評審成為黃山市醫療系統第一個“安徽省重點培育專科”,2015年學科在全國醫療衛生系統實施“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改善醫療服務亮點”評選活動中榮獲“優質服務崗”榮譽稱號(安徽省僅3家)。張牧城還帶領團隊不斷開展如神經重癥患者的監測與循證救治等多項有影響力的課題項目研究,并發表多篇研究論文,榮獲多項獎項。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給予患者及患者家屬更多的體貼及安慰,張牧城提出建立溫馨病房,這也是國內第一個臨終關懷病房。張牧城說,重癥醫學科相對來說是死亡率較高的一個場所,在多年的臨床工作經驗中,很多患者家屬有訴求,作為人文治療也非常有意義。
張牧城相信,作為一個醫生,不僅要不斷提升醫療技術水平,更需要愛心,“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帶領團隊不斷開展技術項目的同時,把人文關懷服務作為下階段的重中之重,希望在我們這里救治的病人能夠更加安心、更加舒心,非常滿意地康復。”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