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城市一隅 樊成柱/攝
城市之美,美在細節。
“公園多了,風景美了,樓越變越高,城也變得越來越大”“居住多年的小區‘逆生長’,居民幸福感滿滿”“城市不但‘面子’美化了,‘里子’也夯實了”……
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點點滴滴的變化背后,是我市為了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活力、增強城市綜合承載力上實現新突破,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城市更新,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城市發展。“十四五”以來,我市聚焦群眾關切,著力補齊城市短板,提升城市面貌,持續完善城市功能,在城市更新中實現街景之美、城市之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民生為本
居住環境實現新改善
“小區不僅燃氣通了,路燈亮了,環境也變美了,我們特別滿意!”屯溪區昱城南苑小區居民張愛珠,道出了老舊小區改造帶來的變化。
聚焦群眾急難愁盼,2021年以來全市累計完成202個老舊小區改造,惠及3萬余戶居民。圍繞“樓道革命、環境革命、管理革命”,我市持續從基礎設施補短板、公共服務提品質、社區治理強效能上發力,推動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
我市高度重視城市更新工作,成立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工作推進專班,建立“1+1+N”推進機制,出臺《城市更新實施方案》《“微改造、精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形成全域聯動推進格局;堅持“無體檢、不更新”原則,常態化開展城市體檢,建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評估效果—鞏固提升”閉環機制;編制黃山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劃分更新片區,系統推進城市更新八大任務。
“十四五”以來,全市累計完成1050個“小微空間”項目點建設,讓城市“邊角料”變身“金角銀邊”;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5169公頃,綠地面積4512公頃,城市綠地率達40.97%,建成48處口袋公園;全市城市供水管網總長2538.87公里,供水普及率100%,全市城市燃氣普及率100%……
這組數據背后,是千家萬戶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優居”的真切寫照。
今日的黃山,移步皆風景,舉目滿眼綠,處處彰顯著活力、釋放著魅力、蘊藏著動力。
系統提升
城市功能邁上新臺階
“以前在中心城區常常轉好幾圈都找不到車位,現在不僅車位多了,還有了智慧停車引導系統實時顯示空余車位信息,停車比以前方便多了。”市民劉女士說。
為破解“停車難”問題,我市大力推進便民停車行動。全市新增停車泊位9.9萬個,城市停車設施配比1∶1.3以上;全市211家機關企事業單位8419個停車位錯時免費對外開放;建成黃山智慧停車引導系統,301處停車場4.5萬個泊位實現空余車位實時查詢和導航功能,群眾停車便捷度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基礎設施改造提升了城市韌性。
新建道路縱橫交錯,打通“斷頭路”,暢通“微循環”,優化靜態交通……“十四五”以來,全市通過織密路網結構,優化城市交通布局,改善靜態交通環境,讓居民出行更通暢,城市發展更顯活力。截至目前,全市城市道路總里程達1020.67公里,建成區城市道路長度930.55公里,城市道路橋梁102座;建成區平均路網密度提升至8.45公里/平方公里,群眾出行便捷度顯著提升。
此外,生態修復也讓城市更加宜居。推進城市污水治理,改造城市污水管網388.1公里、新建城市污水管網120.5公里,全市污水管道長度為735.8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從“十三五”末的47.98%提升到70.9%,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從“十三五”末的96.08%提升到96.79%。推進城市內澇治理,新建排水管渠179.67公里,全市雨水管道長度達805.9公里;排查城市內澇點45個,全部完成整治;海綿城市達標率44.48%。
傳承創新
城市文脈煥發新生機
在城市更新中,如何守護好、傳承好歷史文脈,讓傳統和現代有機融合,是一個重要課題。
今年8月啟動的老虎山巷項目是黃山城市更新與保護的具體實踐。項目坐落于屯溪老街與戴震公園間,街巷總長582米,共有155戶居民,房屋總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將通過保護性修復街巷肌理,細節化打磨便民設施,徽州文化元素融入場景肌理,打造串聯三江口文旅動線關鍵節點。
在加快城市建設、提升城市品質的有力驅動下,我市還堅持“城建+文旅”,因地制宜植入在地文化,打造“主客共享”文旅消費新場景,以城建之筆精心勾勒出絢麗多姿的文旅融合新畫卷。
戴震公園(二期)提升改造項目于2023年10月正式啟動,將“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生態福利與“可參與、可體驗、可消費”多元場景無縫融合,2024、2025年國慶期間開展的系列活動吸引超萬人次參與,成為黃山推進城建與文旅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
城市更新既是思路更新,也是機制創新。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不斷創新思路優化存量資源。
歷經11個月改造,市中心城區西楊梅山舊水利局辦公大樓驚艷升級,改造后的“隱秘之境”項目預計年接待游客2萬人次,形成“資產盤活+城市煥新”雙贏格局。
近年來,我市統籌國企資源整合能力與社會資本創新活力,推動閑置低效建筑“華麗轉身”。截至目前,已成功盤活9處低效資產,8處改造項目成效顯著,15處項目按計劃推進。
濃墨重彩繪新景,山水靈動舒畫卷。
憧憬未來,我市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全面聚力城市建設擴容提質,打造城市發展新能級,讓城市山水靈動、城園相融,讓城市生活更有品位、更有質感。
編輯: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