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行駛在530國道黟縣段,“石情石藝”的招牌總會不經意間躍入眼簾。推開工作室的門,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石雕作品靜默佇立,它們的主人方如金正俯身工作臺,手持刻刀,在黟縣青石上細細雕琢。這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余香石笛”傳承人,用三十年時光,讓堅硬的青石奏出了天籟之音。


一縷余香越百年
黟縣青石,這種形成于寒武紀的天然大理石,在徽州建筑中沉睡千年,直到清代乾隆年間,一位名叫余香的石雕匠人,讓青石與笛音實現了一場跨越材質的對話?!斑@是一次石破天驚的嘗試?!狈饺缃鹫f,“他在雕刻時發現,不同厚度的青石敲擊聲各異,于是萌生了制作石笛的念頭。”青石質地堅硬易碎,要在細長的笛身上精準開孔,既要保證音準,又要維持結構穩固。余香經過無數次失敗,終于讓石頭唱出了第一個準確的音符。清光緒年間,西遞匠人唐來進制作的石笛被選為貢品,獲得光緒帝御賜金牌,讓這項技藝達到巔峰。一時間,“石笛聲音穿林樾,半入江風半入云”成為徽州一景,“余香石笛”完成了從民間技藝到宮廷貢品的蛻變。
石骨清音勝絲竹
1958年方如金出生于黟縣西遞鎮,自幼隨父親學習雕刻技藝,閑暇時也吹奏竹笛?!霸谂c老藝人們的交流中,我感受到大家對恢復石笛技藝的期盼?!狈饺缃鸹貞浀?。但由于需要制作者同時擁有高超的石雕技藝、樂理知識和演奏技能,這樣的能者寥寥,“余香石笛”的傳承一度出現了斷層。上世紀90年代,當方如金決定重拾這門失傳技藝時,擺在他面前的是無數難題。首先,石材的顆粒結構不同于竹笛的纖維結構,制作過程中非常容易破碎,刀具和刀法使用上極為講究。其次,雕刻者必須精通樂理知識和演奏技能,才能在雕刻中準確確定孔徑大小、間隔,確保音階、音準、音色合乎音律。沒有專業制笛經驗的方如金苦苦探索,改進制作了50多種工具,精心挑選密度合適的石材。為了解決石笛音調偏高的問題,他閱讀大量理論書籍,最終通過延長笛身、增大內孔徑的方法解決了這一難題。經過近十年的試驗和改進,2000年,方如金成功制作出第一支符合音律的石笛,和竹笛相比,它的音質更為清脆悠揚。在婉轉的笛聲中,方如金仿佛和余香大師激情合奏。
薪火相傳一笛春
如今,方如金的石笛已能演奏《春江花月夜》、《我和我的祖國》等曲目。但他不滿足于此,從高亢的G調到低沉的A調,計劃制作7根石笛。其中最長的A調石笛長度接近80厘米,制作難度極大。2010年,“余香石笛”被列入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方如金也被認定為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更讓他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對這項技藝產生興趣。2022年暑期,一群來自亳州學院的學生在方如金的工作室親眼見到石笛后驚嘆:“沒想到堅硬的石頭竟然可以雕刻成如此輕薄的樂器!”這種直觀的體驗,讓年輕一代對非遺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近年來,西遞鎮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專項行動為契機,全面摸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現狀,并利用文化遺產日、旅游日等重要節點,積極組織非遺傳承人參與技藝展示活動,使“余香石笛”等非遺項目成為西遞獨特的文化名片,也為非遺傳承提供了新路徑。
夕陽西下,方如金又拿起刻刀,鑿石聲脆亮而有節奏。他說:“當后人吹響這支石笛,我們依然能通過音符相遇?!痹邝鹂h的暮色中,石笛聲再次響起,我們聽到的不僅是音樂,更是一顆如金般珍貴的匠心,在時光中熠熠生輝。
編輯:葉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