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路在景中 鄭 宏/攝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當徽州的山水被秋意點染,一條條旅游風景道如流動的畫卷,在層林盡染間蜿蜒舒展。他們不僅是交通的脈絡,更是情感的紐帶,引領著人們在“快進慢游”中,遇見皖南的煙火與詩意。
近年來,黃山旅游從“景點時代”邁入“全域時代”,露營、研學、騎行等新業態蓬勃興起,深藏于山間的“顏值”正加速轉化為“產值”。這背后,離不開黃山交通公路部門以“風景道”為筆,精心繪就的“交通+旅游”融合新圖景——從2020年首條世界遺產旅游風景道啟動建設以來,黃山已建成皖浙1號線、名山秀水、世界遺產、醉美218、環太平湖等5條旅游風景道,建設里程431公里,總投資13億元。目前,二期徽州文化、心安月潭、祁紅茶旅、徽州天路4條風景道也已全面啟動建設。其中,徽州文化、心安月潭段已開工建設,祁紅茶旅進入招標環節,一張“快進慢游深體驗”的交旅融合網絡正加速成型。
交通便利化暢享便捷出行
隨著自駕游、騎行游成為主流,旅游出行從“走得了”向“走得好”轉變。黃山以安全暢通為基礎,持續完善路網結構、提升通行效率,推動鄉村旅游從“點上開花”向“串珠成鏈”發展。
一期旅游風景道建設項目中,黃山交通公路部門以工程治理為主體,重點實施公路升級與安全提升,以更高的通行效率,挖掘出鄉村旅游的更多可能和潛能。根據規劃,二期4條旅游風景道建設里程435公里,將繼續拓展路網覆蓋與銜接能力。未來,全市旅游風景道總里程將達到866公里,串聯起45處景區、19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50余條古道及眾多鄉村旅游資源。
功能旅游化打造舒適旅途
交旅融合,不僅要在“通”上下功夫,更要在“游”上做文章。黃山交通公路部門跳出“唯交通”思維,從游客體驗出發,通過配套完善的旅游設施,全方位滿足游客的個性化出行需求。
黃山交通公路部門系統打造了“愛駕徽州”旅游道路標識體系,在一期5條旅游風景道沿線建成綠道15公里、景觀節點50余處、停車點50余處,建成公路服務驛站10余處、全域旅游咨詢服務中心2處、旅游廁所17座,增設充電樁13處、標識標牌590余處,在保障交通出行的前提下,兼顧了旅游出行的需求,讓風景道宜行也宜游。
空間融合化詮釋徽式美學
黃山得天獨厚的生態和文化資源,是旅游風景道建設的重要基礎。黃山交通公路部門以“路景村”一體化為路徑,保護生態底色、傳承徽州文脈,匠心打造特色公路景觀帶,讓更多人沿著公路,遇見徽州、記住徽州。
路在山水間,文化在路上。黃山交通公路部門充分利用生態美景、挖掘地域文化,通過“融、添、引、借”等美學手法,因地制宜改造特色文化墻繪30余處、公共空間節點40余處,實現了自然景觀“透”出來、文化記憶“活”起來,將公路從單純的交通基礎設施,升華為展示徽州建筑、民俗與美學的文化長廊。
路產協同化釋放發展活力
打造旅游風景道,硬件基礎在路,軟實力核心在產。黃山交通公路部門以旅游風景道為紐帶,有效聯動沿線景區、民宿、餐飲與農特產品,推動采摘、研學、露營等業態提質升級,讓各類旅游資源和鄉村產品解鎖更多價值,助力群眾增收、鄉村振興和經濟發展。
通過以“道”引流,吸引地方政府和企業在風景道沿線布局凸顯地方特色的旅游業態,不僅提升了原有景區景點的接待能力,也催生了“三棵樹”微景區、“向云端·世界觀光列車微公園”等一批新晉網紅打卡地。更富創意的是,黃山交通公路部門借助創意手法,將宏村、漁亭等7處傳統公路養護道班改造為驛站,實現“公路設施+旅游服務”的跨界融合,展示了旅游風景道建設的無限可能。
作為交旅融合的先行者,黃山旅游風景道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在全省首次發布旅游風景道建設的地方標準,2條旅游風景道入選安徽省旅游風景道,3個項目入選交通與旅游融合創新項目,1個項目入選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示范案例,1個項目入選第一批旅游公路項目……從“一條路”到“一張網”,從“一處美”到“全域美”,黃山正將一條條公路打造為“可停、可看、可玩、可感”的線性旅游產品。
在黃山,每一條風景道都不只是通往風景的路,它本身,就是風景。
編輯: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