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在省委社會工作部近日發布的50個全省基層治理典型案例中,我市“藍田米街”、“作退一步想”、“翕事堂”家和工作法、“楊梅和姐”等一系列基層創新實踐成果引人注目。這些基層治理典型做法,集中體現了近年來我市在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激發基層治理活力方面的深入探索,勾勒出具有黃山地域特色的基層善治圖景。
藍田米街:
謙恭禮讓,織牢鄉村和睦網絡
“古有桐城六尺巷,今有藍田新米街。”在歙縣溪頭鎮藍田村,這句流傳近十年的民謠,道出了當地群眾對基層治理的認可。
藍田米街原名“學堂路”,是藍田村中的一條主干道,由于道路狹窄、兩頭彎道較急,過往車輛與行人時常發生刮擦。在2015年建設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時,汪順仙、葉逸文、江建新3戶村民主動讓出自家一米屋墻,用于道路拓寬,方便鄉鄰出行。為弘揚3戶村民拆墻讓路的善舉,藍田村將這條路更名為“藍田米街”,“米街不賣米,各自讓一米。鄰里情更濃,和諧共相依”由此成了徽州版的“新六尺巷”民謠。
溪頭鎮深入挖掘“藍田米街”故事內涵,將“謙恭禮讓、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與基層治理結合起來,創新提煉出“聽、參、議、借、讓、和”的“藍田米街”六步工作法,即鎮村干部“入戶遍訪”聽取民聲民智;通過戶主會、板凳會讓群眾參與村級工作決策;邀請“正誼”耆老協理會明斷是非、提出建議;借當地蕭氏“讓井惠民”等典故涵養良好鄉風;從“人情”“法理”兩端勸解雙方退讓;矛盾糾紛妥善化解后及時回訪促進和睦。
“藍田米街”工作法構建起“民意收集—群眾參與—矛盾調處—鞏固和諧”的閉環,成為溪頭鎮破解鄉村治理難題的“金鑰匙”。
作退一步想:
古為今用,市域治理提質增效
清代黃山人胡文照修繕祖居時,主動將閣樓后退一步,以利四鄰和行人,門額上題寫的“作退一步想”,被時人奉為處世準則。我市從典故中汲取營養,強調事前“重調理、治未病”,提煉“聽、理、勸、借、退、和”六字調解法,市縣先后制定出臺系列文件,推動“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從調解工作法逐步升級成為徽州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基層治理示范品牌。
我市積極拓展“作退一步想”適用領域,將“作退一步想”融入家規家訓、村規民約,組織“鄰里守望”暖心幫扶,倡導謙和禮讓、互尊互敬的親鄰相處之道;將“作退一步想”編入景區講解詞,列入全市客棧聯盟、民宿協會等行業組織章程、旅游行業誠信經營等規定內,引導游客商家以和為貴、互利共贏。
目前,我市依托全市105個鄉鎮(街道)、753個村居、232個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統一化標準化打造“作退一步想”調解室1100余個,為基層治理搭建了覆蓋全市的一站式調解平臺,2025年以來有效調解矛盾糾紛1萬余件。“作退一步想”工作法成功入選全國65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優秀創新經驗,成為全國基層治理示范案例之一。
翕事堂:
以調促和,撐起家庭幸福傘
為有效破解婚姻矛盾、家庭關系緊張等治理難題,歙縣縣委社會工作部聯合縣婦聯、縣民政等部門,創新打造“翕事堂”婚姻家庭糾紛調解室,聚焦婚姻家庭“小切口”,助力平安建設“大格局”。
“‘翕’字取自于‘歙’,有和順、和美之意。‘翕事’的諧音是‘息事’,寓意著平息事端。”歙縣婦聯主席周銀霞介紹,經過幾年的探索,“翕事堂”婚調室總結出“三必”工作法,“首先是‘每對必調’,保證每對前來要求離婚的當事人都有接受調解服務的機會。其次是‘每調必排’,在調解過程中必須排查矛盾風險等級,及時采取相對應舉措強化管理,確保糾紛得到妥善解決。最后是‘調后必訪’,調解完成后必須通過電話、上門等方式進行回訪,鞏固調解成效,防止矛盾復發。”
截至目前,“翕事堂”婚調室共受理各類婚姻家庭糾紛4544起,先后獲評2024年度“全國巾幗文明崗”、首批安徽省“皖家平安”婚姻家庭糾紛調解示范室和全省十大特邀調解組織。
楊梅和姐:
群策群力,暢通服務連心橋
在屯溪區,楊梅山社區以黨建為引領打造“楊梅和姐”品牌,挖掘社區能人207人,覆蓋法律、調解、物業等8個領域,并吸納52名“五老”人員及120余名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隊,形成“黨建引領、和姐帶頭、群眾跟進”的治理梯隊,為基層治理注入巾幗力量。
“在我們社區‘楊梅和姐’志愿服務隊里,既有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詢師,也有科技工作者、網格員等,大家都是自愿參與、盡己所能,將矛盾糾紛解決在初始、化解在源頭,做到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和姐”程婉介紹。
通過凝聚多元力量,“楊梅和姐”將分散的“微力量”整合為治理“強動能”,通過一系列常態化、接地氣的為民服務,讓“楊梅和姐”成為社區治理的“暖心紐帶”,不僅切實解決了居民家門口的煩心事、操心事,更真正打通了社區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共治共享格局。
編輯: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