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皖浙兩地聯合開展新安江水質檢測(資料圖)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在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上持續發力。
殷殷囑托,重如千鈞。一年來,黃山兒女將這份期許深植于心、踐之于行,以赤子之心守護綠水青山的永恒底色,以開拓之志探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鮮活路徑。這份對生態的執著堅守與生動實踐,正源源不斷地為黃山大地注入嶄新的、磅礴的綠色動能。
守護山水本底
10月3日深夜,歙縣深渡鎮漁政執勤點的智能監控系統驟然報警,顯示有人正趁夜色在新安江禁捕區域非法捕撈。值班執法人員迅速響應,依托系統精準定位,火速趕赴現場,成功制止了這起違法行為。多年來,這支漁政執法隊伍始終堅守在新安江生態保護一線,以“智能監控+水面巡邏”相結合的方式,守護著母親河的安寧與生機。
這份對一江碧水的深情守望,正是黃山呵護生態本底的生動縮影。近年來,我市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植于發展的方方面面,統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先后編制印發《美麗黃山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黃山市生態強市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7年)》等綱領性文件,為綠色發展錨定清晰航向。今年1月至8月,全市PM2.5平均濃度20.6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97.9%;全市地表水和飲用水源地達標率繼續保持100%;新安江、太平湖、閶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
山水無言,萬物共生便是最動人的回響。作為全國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之一,截至今年4月底,我市全域共記錄各類生物8522種,較2024年9月首次匯總統計新增物種超1600種。珍稀瀕危物種頻頻“亮相”,百余種安徽省新記錄物種在此“安家”,不斷豐富的生命圖譜,是黃山生態保護成效最生動、最有力的注腳。
激活富民動能
盛夏的屯溪區黎陽鎮傍霞村濕地公園,濃蔭蔽日,鳥鳴婉轉,眾多攝影愛好者架起“長槍短炮”,凝神靜候,只為捕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瞬間。這個曾因“依山傍水看晚霞”得名的小村,如今因成為避暑觀鳥的熱門目的地而聲名遠揚。
“我觀測到的綬帶鳥就有6對之多!”攝影師周杰難掩興奮。每年5月至6月,像周杰這樣的生態攝影愛好者都會慕名而來,用鏡頭記錄綬帶鳥棲息、孵化、育雛的自然繁衍過程。黃山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副教授于超說:“綬帶鳥對環境要求極為苛刻,它們的穩定棲息是生態系統健康良好的直接證明。”據統計,傍霞森林片區已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植物34種,其中包括水雉、勺雞等珍稀鳥類十余種。
悅耳的鳥鳴喚醒了沉睡的資源。傍霞村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將率水河岸的砂石灘變身為活力四射的露營基地,將鬲山腳下的拋荒田煥新為寓教于樂的研學農場。生態觀鳥、康養旅居等特色項目為村莊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2024年以來,村里新增6家特色民宿和農家樂,游客量激增40%,旅游收入突破200萬元。
傍霞村的嬗變,是黃山全域“點綠成金”的生動縮影。新安江源頭第一村新安源村,2400畝茶園中80%獲有機認證,村民人均茶葉收入達5000元,比20年前增長了10倍;歙縣石門鄉竹嶺村,因竹而名,以竹興業,全村竹林總固碳量約8萬噸,生態價值超300萬元;黃山區焦村鎮上嶺村毗鄰黃山九龍峰省級自然保護區,隨著保護區生態改善與聲名遠播,該村生態研學、自然教育等綠色產業“破土而出”……寶貴的生態資源,正日益轉化為黃山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座。
破壁價值轉化
當生態資源的價值被充分認知和科學量化,黃山探索生態價值轉化的腳步愈發堅定。
9月22日,歙縣重點企業黃山盛龍裝飾材料有限公司通過安徽省生態產品交易平臺,成功競得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4項政府儲備排污權指標,為項目的順利落地掃清了關鍵的環境要素障礙。這也是2024年全省排污權交易改革以來黃山市首筆由政府儲備庫出讓的排污權交易項目。
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之一,黃山市依托省生態產品交易所平臺銳意創新,接連推動全省首單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交易、全市首筆大氣排污權交易等標志性項目落地,不斷拓寬“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今年1—8月,該平臺共完成林業碳票、排污權等項目交易876筆,交易額達3.06億元。
黃山市鍛造出開啟綠色財富寶庫的三把“金鑰匙”,推動生態價值實現機制創新走向縱深。“村落徽州”項目如星火燎原,截至8月底已審批項目21個,累計授信104.48億元、發放貸款78.18億元,金融“活水”精準滴灌鄉村沃土;EOD模式全域推進,5個項目納入省級庫,1個項目躋身國家庫,以生態保護修復引領區域綜合開發;VEP探索破冰,3個貸款項目成功落地,獲銀行授信9.35億元,貸款投放2.66億元,開辟了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這些機制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將黃山的生態優勢加速轉化為強勁的發展勝勢。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同繪就了一幅壯麗的綠色高質量發展新畫卷。這抹生命的底色,正以其蓬勃的生機與無限的潛力,成為黃山城市發展中最動人、最持久的永恒光芒。
編輯: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