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時代的考卷,常以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面貌呈現。當鄉村振興的壯闊畫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鋪展,當全省上下正以省委“創新之問”破題發展新局,黃山亦在奮力作答,努力讓山水之“豐”轉化為發展之“能”。
徽商故里,血脈中奔涌著破題求變的基因。黃山人深知,唯有以思想破冰引領發展突圍,將得天獨厚的生態稟賦,從“深閨”推向廣闊市場,方能激活鄉村全面振興的一池春水。放眼黃山大地,一場以工業化思維重塑農業、以融合之勢延伸鏈條、以精準服務保駕護航的奮進圖景,正在徽風皖韻的沃野間磅礴鋪展。
1
好山好水出好物。黃山地處北緯30度,“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獨特氣候,孕育出琳瑯滿目的優質特色農產品。如何讓這些深藏山野的“土疙瘩”,蛻變為市場青睞的“金招牌”?工業化思維,是破題之道。
茶產業的蝶變,是黃山農業工業化路徑的生動注腳。去年冬天,霸王茶姬推出以黃大茶為基底的飲品“晴山棲谷”,兩天賣出300多萬杯,水工茶業便是原料供應商。從傳統的杯盞茗香到新式茶飲的萬千形態,“一片葉子”在深加工的淬煉中實現了價值的幾何級躍升。如今,黃山市已崛起為全國新中式茶飲原料核心供應基地,與全國90%的新式茶飲生產商建立了合作共建關系,擁有茶葉深加工企業10余家,推出新型茶產品和衍生品百余款,深加工產值超8億元。深加工,正成為黃山茶產業突破傳統、擁抱未來的關鍵引擎。
全市上下,分區發力,以工業化思維重塑農業基因的實踐蔚然成風。黃山區聚焦茶精深加工細分賽道,打造全國新中式茶飲先行區;休寧縣聚焦臭鱖魚全產業鏈發展,劍指“中國臭鱖魚之鄉”;祁門縣聚焦中醫藥資源優勢,壯大黃精產業,擦亮“中國御醫之鄉”名片……正是這樣的“工業賦能”,讓黃山農產品加工業跑出了加速度,今年1—7月,全市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同比增長8.7%,高于全省6.7個百分點,增幅位居全省第2。
2
產業根基筑牢后,鏈條如何延伸,才能開辟城鄉共富的新路徑?黃山的實踐是,打破產業藩籬,以“接二連三”的融合之勢,釋放疊加效應,實現鄉村資源價值的最大化。
今年4月,2025長三角全民健身走(跑)大賽·黃山站在黃山區新華鄉激情開賽,千余名長三角健兒奔跑穿梭于綿延的竹海之中。這不僅是一場體育盛宴,更是一場精心設計的產業“路演”——賽道巧妙串聯起蓬勃的筍竹產業帶與如畫的鄉村畫廊。賽后,以鮮嫩雷筍烹制的“新華筍宴”讓游客唇齒留香。對于年產鮮筍400萬公斤、年加工量超700萬公斤、年產值近億元的新華鄉而言,賽事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農文旅體”深度融合的大門。竹林變賽場、鮮筍成佳肴、鄉村成畫廊,“一竿竹”由此撬動了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
而在小罐茶黃山超級工廠,工業旅游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參觀者可以親眼目睹AI挑茶機器人如何快速精準地完成挑茶工作,拆碼垛機械手如何在高效運轉中實現精準定位……這種直觀的展示,不僅提升了品牌形象,更將單純的工業生產延伸為可觸可感的旅游產品。放眼黃山全域,茶旅融合的畫卷正越繪越精彩。截至目前,全市已創建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園區19個、培育高標準茶旅結合觀光園22處、茶文化主題博物館9家,“賞溪頭美麗茶園,學非遺魚燈茶技”等11條路線入選全國茶鄉旅游精品線路,更有近百個村莊依托茶元素發展鄉村旅游,因茶而美、因茶而興。
從金燦燦的菊花田變身網紅打卡地,到新安江山水畫廊借漁興旅,再到豐富的林特資源發展為康養勝地……黃山產業的升級,遠不止于車間的機器轟鳴。其強大的外溢效應,正深度重塑著鄉村的肌理,成為撬動更深層次鄉村振興的有力杠桿。
3
產業森林的茁壯成長,離不開陽光雨露的滋養。當市場主體在成長路上遭遇“堵點”“難點”,如何及時為其紓困解難、保駕護航?
“訂單激增本是喜事,可原料采購、設備升級的周轉資金像座大山壓著。”黃山市珍味坊食品負責人王艾兵曾對著倉庫堆積的原料一籌莫展。作為一家專業從事黃山臭鱖魚、徽州臘味生產與銷售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珍味坊產品遠銷長三角地區,2024年公司產值達到2億元。然而,隨著市場需求擴大,企業亟需擴建廠房、升級生產線,資金缺口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關鍵時刻,農業銀行黃山分行雪中送炭,為企業量身定制綜合金融方案。通過開辟綠色審批通道,為其快速辦理國內信用證項下賣方福費廷業務,金額400萬元,利率僅1.9%,解決了企業的融資之憂。
珍味坊的經歷,是黃山構建全方位產業保障體系的一個生動注腳。一套精準有力的政策“組合拳”,正為產業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規劃引航,下好產業“先手棋”——聚焦“茶業、花草、鱖魚、臘味”等特色優勢產業,制定《黃山市“十四五”茶產業發展規劃》等特色產業規劃7個,為產業有序發展錨定清晰航向。
金融“活水”,解企業“燃眉急”——出臺《黃山市支持現代農業高質高效發展若干政策》20條,變“撒胡椒面”為精準滴灌,聚焦聚力支持特色優勢產業延鏈補鏈強鏈、農產品加工集聚區等項目。
法治盾牌,護品牌“金名片”——針對品牌侵權痛點,黃山探索“以法護茶”“以法護魚”新路徑。制定出臺全省首部茶產業地方性法規——《黃山市傳統名茶保護條例》,出臺《黃山毛峰富溪產區茶》等團體標準,制定《黃山傳統名茶專用標識管理辦法》等規范,申報祁門紅茶、徽州臭鱖魚等集體商標,構建“集體商標+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品牌保護矩陣。
產業興,則鄉村興;鏈條強,則共富路寬。從車間的機器轟鳴到竹海的賽事歡歌,從流水線上的精深加工到新安江畔的文旅融合,黃山正以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為支點,撬動一條產業升級、城鄉共富的康莊大道。
這條以農為基、三產融合的振興之路,在徽風皖韻的沃野上,映照著黃山人破題求變的智慧與實干,也鏈接著鄉村更加美好、更具活力的未來。
編輯: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