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今夏,因為一道高考題,一座江南小城“出了圈”。
這道出現在2022年高考文綜全國甲卷中的選擇題題干如下:
某市是以銅業為主的資源型城市。近年來,該市抓住國家支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機遇,持續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按照“抓住銅、延伸銅,不唯銅、超越銅”的思路,狠抓傳統產業升級和新動能培育。如今,不僅銅冶煉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半導體、新能源汽車、工業互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也蓬勃發展,千年銅都正邁向“智造新銅都”。
考題最后發問:該市的轉型發展表明了什么?
“‘某市’,說的不就是安徽銅陵嘛!”題目一經公布,就有眼尖的網友討論道。
安徽銅陵,因銅而建、緣銅而興。它既是擁有3000多年采銅史的古銅都,也是拉開新中國銅工業大幕的當代銅基地。黨的十八大以來,沐浴著歷史榮光的銅陵,直面挑戰機遇,用轉型發展,續寫千年銅都新篇章。
十年光景,銅陵進行了哪些探索?取得了怎樣的成績?
答案,就藏在上述題干中。
龍頭更強
8月初,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發榜,銅陵有色金屬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榜上有名,居第400位。2019年至今,銅陵有色已連續四年入圍榜單,且位次逐年前移。
如果說,銅陵拉開了新中國銅工業大幕,那么,銅陵有色無疑是這段歷史的書寫者。
起步于1949年的銅陵有色,建司史甚至要久于銅陵的建市史。新中國第一爐銅水、第一塊銅錠、第一家銅業上市公司均出自其手。
轉型發展,龍頭企業貢獻新支撐。
“近十年,無論是上游的銅資源布局,還是中游的銅冶煉、下游的銅精深加工,我們都大有突破。”銅陵有色金屬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黨委委員、董事,銅陵有色金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蔣培進說。
銅資源,是銅產業的基礎。
長達數千年的采銅史,日積月累地消耗著銅陵的銅資源。2015年,為增強銅資源保障能力,銅陵有色遠赴南美洲,在厄瓜多爾投資建設米拉多銅礦。這也是安徽在海外最大的單個投資項目。
2020年2月,首批產自米拉多銅礦的銅精礦運抵銅陵,標志著這一項目落地見效。2021年,米拉多銅礦銅金屬產量達8萬噸,占銅陵有色自給量的50%。
冶煉,是銅產業的中間環節,也是中堅環節。
十年間,通過實施“雙閃”工程、奧爐改造工程,銅陵有色金冠銅業分公司一躍成為全國第一大單體礦銅冶煉工廠。
“當前,我們正從‘第一’邁向‘下一個第一’。”據蔣培進透露,銅陵有色計劃把精煉銅年產量從現有的160萬噸提高到200萬噸,“屆時,我們的冶煉規模將排在全國第一、全球第二。”
以量取勝,更以質取勝。向精深加工要效益,是銅行業共識。
初秋,銅冠銅箔廠區內,薄如紙片的銅箔接連下線。說“薄如紙片”,其實并不準確。因為,這里最薄的銅箔僅有4.5微米,而一張A4紙的厚度大約104微米。
銅冠銅箔,是銅陵有色的控股企業,生產的高精度電子銅箔被廣泛應用于印制電路板和鋰電池。“銅箔越薄、性能越好、效益越‘厚’。”銅冠銅箔負責人表示,目前,銅冠銅箔年產各類銅箔4.5萬噸,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電子銅箔企業之一。
十年奮進,銅陵有色塑造了更強的自己,更為銅陵“抓住銅、延伸銅”鋪底筑基。
在它的帶動下,2021年,銅陵電解銅產量占全國比重達10.5%;銅材產品產量達144.1萬噸,較2012年翻一番;銅基新材料產業產值占銅產業比重達45.9%。
產業更新
7月1日,銅陵建市以來首個百億元項目——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開工建設。按照規劃,這一新興產業項目達產后,將年產鋰離子電池20GWh。
轉型發展,新興產業催生新動能。
“近十年來,我們持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其中,銅基新材料發展得最為充分。”銅陵市發改委負責人說。據悉,這一領域中,除與銅陵有色相關的企業外,銅陵精達特種電磁線股份有限公司不得不提。
在精達股份所屬銅陵精達里亞特種漆包線有限公司,機器的轟鳴聲昭示著訂單的火爆。
“我們產的銅基電磁線早些年主要應用在家用電器、工業電機等領域。這幾年,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汽車行業的用量快速爬升。”銅陵精達里亞執行總經理汪林透露,公司正加緊建設新廠房,“新廠投產后,產能將從現在的8萬噸/年提升至15萬噸/年。”
據了解,為滿足多元化市場需求,精達股份“多線出擊”。
一方面,聚焦銅基電磁線,在原有圓形電磁線基礎上,推出扁形電磁線;另一方面,積極布局鋁基電磁線和特種導體。“我們通過落地一系列項目,擴張銅基電磁線、鋁基電磁線、特種導體三大主導產品規模,在細分領域牢牢占據國內乃至全球領先地位。”精達股份負責人說。
銅基新材料之外,十年間,以銅化集團為代表的精細化工產業,以銅峰電子、文一科技、藍盾股份、晶賽科技、富樂德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也在銅陵得到充分發展。
“不唯銅、超越銅”的實踐下,一“銅”獨大,正向“百花齊放”轉變。
2021年,銅陵納入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統計口徑的企業達到216家,戰新產業總產值942億元,分別較十年前增長359.6%、146.5%。目前,全市已形成“1個國家級集群、1個省級基地、6個省級工程(專項)”的新興產業發展格局。
得益于優勢產業能級提升、新興產業規模壯大,銅陵的轉型之路越走越寬。
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聯合發文,確定銅陵等7個資源枯竭城市2021年度轉型績效評價結果為優秀。
環境更優
轉型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十年間,我們緊盯目標,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銅陵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說,久久為功帶來的是,水濁度下降了,空氣污染物濃度下降了,越來越多的自然物種回歸了,“江豚逐浪,又重現長江銅陵段。”
這十年,銅陵還直面問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修復。
現如今,曾經的“工礦城市”蝶變為“花園城市”。擁有最美夕陽的濱江公園、水清岸綠的荷花塘、鳥類棲息越冬的天堂——樅陽白蕩湖、西湖城市濕地公園等,已成為一張張生動的生態名片,吸引著市民和游客前來打卡。
更具長遠意義的是,銅陵為轉型發展畫了一個“綠框框”。一系列政策明確了發展與環保之間的平衡點,讓綠色成為城市轉型發展的底色。
……
春華秋實。十年拼搏,換來的是千年古銅都的嶄新篇章。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銅陵定下了新的奮斗愿景。
“錨定‘智造新銅都、生態幸福城’定位,以更高目標引領發展提質擴量增效。”銅陵市委書記丁純說,銅陵正圍繞省委提出的目標,聚力創新驅動、創業強基、創優提質、創富惠民,通過實施“四個倍增”計劃,奮力拼出一個“新銅陵”。
據悉,“四個倍增”分別為:經濟總量倍增,即到“十四五”末(下同),GDP邁進2000億元大關;企業數量倍增,即規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上市企業分別超1000家、500家、15家;工業效益倍增,即全市工業企業畝均稅收突破20萬元;居民收入倍增,即5-8年后,城鄉居民收入、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和中等收入群體實現倍增。
客觀來看,達成目標并非易事,但也絕非沒有可行路徑。畢竟,十年的積累,讓銅陵的轉型發展基礎牢固、潛力巨大、動能十足。
當然,干群的主觀能動性,尤為重要。
丁純話鋒一轉:“我們必須激發‘拼’的精神,鼓足‘拼’的勁頭,保持‘拼’的姿態,接力拼、全力拼、加速拼,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共建共享高品質生活,努力交出現代化幸福銅陵建設的高分答卷。”
編輯:洪書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