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1997年3月18日,奇瑞在蕪湖城北的一片荒灘上,打下了建廠的第一根樁,自此邁出了蕪湖發展汽車工業的第一步。
兩年零9個月后,第一輛奇瑞轎車“風云”下線,蕪湖人圓了汽車夢。從那時起,奇瑞的發展就與蕪湖市的發展同頻共振:一輛車和一座城,聯手向新而生。

奇瑞QQ冰淇淋智能生產線。鄭遠攝
如今,奇瑞在大連、開封、貴陽以及鄂爾多斯等地均建有工廠,產品結構覆蓋各個細分領域。截至目前,奇瑞累計銷量突破1000萬輛。在車型不斷更迭的基礎上,向新能源領域開拓,創新不止。
從0到1,再到1000萬輛的銷量,奇瑞強勁勢頭的澎湃動力,源自蕪湖這塊創新的沃土。奇瑞的發展離不開蕪湖,蕪湖當今的發展也繞不開奇瑞。企業和城市,在某種程度上是魚和水的關系。
頂層設計 厚植“創新沃土”
自古蕪湖就是資本熱土、商業重鎮。
因得兩江交匯、舟楫之利,蕪湖商業發達:宋代興商建市、元代百貨咸集,到了明清時期,大批徽商涌入蕪湖,推動蕪湖經濟繁榮發展。當時更有“漿染尚蕪湖”“鐵到蕪湖自成鋼”的民間諺語。

遠眺蕪湖“十里江灣”。鄭遠攝
曾經的通商口岸,如今正成為創新沃土。
數據統計,2021年蕪湖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1.3%,比安徽省高出5.8個百分點;科技創新驅動力位居長三角第六;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53.8件,連續十一年位居安徽省第一;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從2016年的2.74%提高到2021年的3.34%……
蕪湖在創新路上邁出的堅實足印,清晰可見。
無論是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異軍突起,還是利用現代化工業體系培育的航天航空產業,抑或是當下已全面啟動的“東數西算”數字化工程,都是蕪湖創新發展畫卷中的一塊塊“拼圖”。
“拼圖”的聚合得益于頂層設計引領。
譬如,加碼支持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對企業研發投入與承擔科技項目分別給予最高500萬元和1000萬元的獎勵,補貼高新技術企業及科技型中小企業;每年安排10億元用于建設公共研發平臺,獎勵各研發機構的建設,并健全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遞增獎勵機制……
滿滿政策“干貨”的背后,是蕪湖培育創新沃土的魄力和決心。

蕪湖“暢聊早餐會”。楊大偉攝
近年來,蕪湖市把“雙招雙引”作為城市發展的一號工程頂格推進:創新“1%工作法”,增添企業“真金白銀”的獲得感;舉辦“暢聊早餐會”,打造親商新品牌;首創“人民城市合伙人”,讓人民城市人民建;添置蕪湖書房,更是讓這座城市“腹有詩書氣自華”……
“招才引智” 驅動創新發展
噴上最后一道漆,擰緊最后一顆螺絲,接連完成四輪定位、制動功能、尾氣排放等出廠前測試……一輛嶄新的汽車緩緩駛出生產車間。在蕪湖市,一輛車的下線,不僅牽動著這座城市的經濟神經,也關系著全國汽車產業大鏈條。
一車轉,百企同轉。
前不久,在奇瑞總部舉辦的全球制造技能大賽現場,剛剛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王學勇擔任裁判。2003年進入奇瑞,從裝配工到調整工,再到高級調整技師,他用自己的履歷,詮釋了當代工匠精神——這又何嘗不是企業發展的縮影。
“大家聚在一起,就是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把一件事做好、把一件事干成。”并不擅言談的王學勇如是說。

蕪湖市軌道交通。鄭遠攝
人才,是一座城市發展的底氣。而“清”“親”的政商關系、完善而又專業的公共服務、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等因素,構成了蕪湖特有的人才生態。
2021年,通過推進“雙招雙引”一號工程,蕪湖市共招引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74個、領軍人才150人、高端人才1500人,吸納3.3萬大學生在蕪湖就業創業。
人才聚,則事業興。“如魚得水”的創新創業環境,讓王學勇這樣的人才向往、融入,繼而扎根。
高層次人才的匯聚,對蕪湖市的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推動作用持續顯現:今年1至4月份,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6%,比全省高5.1個百分點;新增328家規上工業企業,位居安徽首位。
蕪湖的實踐充分證明,哪里的機制活,哪里就是人才的強磁場;哪里的服務好,哪里就是創新的厚沃土;哪里的環境優,哪里就能讓企業大顯身手,帶動一方經濟發展。
開枝散葉 澎湃創新動力
強大的創業創新“磁場”背后,是當地政府堅持“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理念、著力優化營商環境的不懈努力。
中車浦鎮阿爾斯通運輸系統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一派忙碌景象,噴涂的噴涂、總裝的總裝、校驗的校驗……大家伙忙在一處,只為手上的海外訂單能夠盡早交付。

繁忙的蕪湖港。鄭遠攝
提及蕪湖市的營商環境,該公司中方總經理、黨總支書記徐海大總結為“順暢、便利、接地氣”。
不單單體現在政府上門幫扶,還體現在主動為企業著想。
兩個月前,該公司出口海外的單軌車輛,因疫情交通管制上不了高速,到不了上海港。一邊是交付時間越來越近,一邊是貨車無法通行,蕪湖經開區管委會在嚴格執行防疫要求的前提下,為企業開辟“特殊通道”:“陸改水”,走水運。
“如果不能按約定日期交付,則會面臨巨額違約賠款及船艙虧艙費用,繼而影響下半年訂單的生產。”對于疫情期間的這一次助企紓困,徐海大印象深刻。
“之所以能夠從江蘇來到蕪湖,確實是因為有兩條單軌項目,如今新產品又在城北獲批一條示范線,足夠的支持給了我們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對于落戶蕪湖的原因,徐海大直言不諱,一直以來,他都感慨是蕪湖敢于嘗鮮、敢于創新的魄力深深打動了他。
中車浦鎮阿爾斯通從江蘇來到蕪湖,其落戶的背后,是蕪湖市持續放寬市場準入,穩步推進制造業擴大開放,不斷對標長三角、優化營商環境的結果。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
在創新沃土的滋養下,以智能裝備制造、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通用航空、數字電商等為代表的一批新興產業在蕪湖生根發芽、開枝散葉。隨著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和產業項目先后落地,人才鏈推動創新鏈、引領產業鏈,蕪湖市的產業體系愈發完善。

俯瞰蕪湖市鏡湖公園。鄭遠攝
如今的蕪湖,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智能家電產業、新材料產業、人工智能等主導產業爆發出澎湃能量;數字創意、私募基金、航空航天等等新經濟新模式蓬勃發展,產業層次逐步向中高端躍升。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已成為蕪湖共識。在前不久召開的長三角科技論壇上,蕪湖市委書記單向前表示,“創新已經成為蕪湖最寶貴的發展基因、最深刻的時代烙印、最鮮明的城市特征。我們的目標就是在全社會形成‘青年創新業、眾人創家業、能人創企業、高人創產業、干部創事業’的生動局面。”
創新,沒有止境。創新蕪湖,越發“年輕”。
編輯:洪書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