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編者按】一年一度的省級兩會,是觀察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窗口。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各地將如何規劃新一年的重點工作?如何繪制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的發展藍圖?人民網記者走進2021年省級兩會,帶您一同了解。

1月28日,安徽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在合肥開幕。人民網 王曉飛攝
錨定目標勇跨越,逆境譜寫新華章。
1月28日,安徽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開幕。當一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交出時,與會代表、委員們用一次次熱烈的掌聲表達著內心的澎湃。
面對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歷史罕見的大范圍嚴重汛情,2020年,安徽全省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眾志成城,克難奮進,打勝了疫情防控阻擊戰、復工復產聯動戰、精準脫貧收官戰、防汛救災保衛戰“四場戰役”,實現經濟發展穩定向好、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十三五”,安徽交出亮眼答卷:GDP從2.38萬億元增加到3.87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從3.9萬元增加到6.1萬元,發展格局實現從“總量居中、人均靠后”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歷史性跨越。
江淮大地展現的輝煌,書寫了安徽人民的堅韌與拼搏。迎來“十四五”,奮力再登攀,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征程已全面開啟。

安徽創新館。人民網 張俊攝
打造科技新引擎 創新安徽再“攻尖”
“建議把存儲芯片作為省集成電路產業‘一號工程’予以大力推動。”“建議促進智能制造形成閉環,實現人才與企業雙向發展。”“在產業成果轉化方面的立法要跟上。”……安徽進入兩會時間以來,“創新”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高頻詞。
2020年,安徽全省生產總值3.87萬億元,增長3.9%,增速居全國第4位,面對罕見疫情和嚴重汛情,安徽之所以能逆勢上揚,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創新”這個強大引擎。
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率先獲批布局,大科學裝置集群初步形成,量子通信、動態存儲芯片、陶鋁新材料、超薄玻璃等標志性原創成果競相涌現……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十三五”期間,安徽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在新晉“萬億城市”合肥身上,這一點體現得尤為突出。五年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建設,大科學裝置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墨子傳信、悟空探秘、熱核聚變、鐵基超導……科技感十足的合肥讓人刮目相看。
“‘十三五’以來,創新已成為安徽‘最靚名片’‘最強音符’。”1月27日下午,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來到省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民革、科技界委員聯組討論會場,聽完委員們熱烈踴躍的發言后,他強調,“十四五”期間,安徽科技創新正處于“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關鍵階段,必須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新的競爭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被列為安徽2021年十項重點工作之首:啟動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建設,推進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努力打造“航母級”科技創新平臺,爭創新的國家實驗室,啟動“量子中心”和“科大硅谷”建設……科技創新這顆“大心臟”,將為江淮大地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能。
構建開放新格局 攜手共舞長三角
“這種番茄,是專門針對上海市場研發的,一斤可以賣十幾塊錢。”省人大代表呂彬帶來阜陽老家的鮮食番茄,給代表們分享,酸甜可口、帶著田野芬芳的番茄被頻頻點贊。
納入高鐵網,加入長三角,地處皖北的“江淮糧倉”阜陽打開了更大發展空間。這里的優質農副產品,越來越多地被端上長三角市民的餐桌。

安徽省人大代表呂彬。 人民網 王曉飛攝
從長三角的“旁聽生”“插班生”再到“正式生”,“十三五”期間,安徽省全域納入長三角,在全國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
如何“揚皖所長”,構建開放新格局?
“縱觀長三角區域,上海綜合功能強、江蘇制造業強、浙江民營經濟活躍度高、安徽科創能力和新興產業發展迅猛,各有所長。”安徽省人大代表、馬鞍山長三角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任張荔說。
在她看來,安徽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可以立足創新優勢,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立足空間優勢,打造承接產業轉移的優選地,立足區位優勢,構筑對外開放新高地。
在部署2021年重點工作時,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度融入G60科創走廊建設,開展重點產業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參與制定和實施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方案,實施一批科技創新聯合攻關專項。推進跨省市軌道交通建設,加快共建世界級港口群和機場群。
2020年9月,安徽自貿試驗區正式揭牌,長三角實現了三省一市自貿區全覆蓋。“安徽可以借鑒滬蘇浙自貿區經驗,探索制度創新,找準功能定位,實現長三角自貿區協同發展,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安徽省政協委員、安徽財經大學教授楊蓮娜建議。

馬鞍山濱江文化公園。馬鞍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生態優先新江景 守護碧水向東流
如果說開放合作是安徽高質量發展的亮色,那么生態綠色就是安徽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2020年工作時提到,長江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90%,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全面落實長江“十年禁漁”,禁捕區域內漁船、漁民全面退捕,退捕漁民轉產就業率、參保率動態實現100%。
“這段話的背后,是千頭萬緒的工作,也是安徽對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踐行。”安徽省政協委員、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楊增權說。
“十年禁漁”是為了修復以生物多樣性為指標的長江生態系統,其難點重點在于漁民上岸之后的利益如何保障?楊增權介紹,安徽把保障漁民利益作為基本原則,統籌做好退捕漁民臨時生活補助、社會保障、職業技能培訓等相關工作,提前3個多月完成了1.2萬余艘退捕漁船的回收處置以及3萬多名退捕漁民的上岸任務。
在安徽省蕪湖市,當地拆除碼頭、修造船點和黃沙經營點216個,釋放長江岸線32.3公里,騰出灘涂陸域面積6000畝。過去污水橫流、一片臟亂的污泥灘,變成了風光迤邐、景觀錯落的江東水生態公園,并承載污水處理廠尾水逐級凈化功能,護送一江清水向東流。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承載著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不僅要大保護,還要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斌說,只有夯實綠色發展的基礎,做到新經濟和好風景的融合,才能實現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航拍金寨縣大灣村。人民網 張俊攝
鄉村振興新征程 江淮大地活力足
“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48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0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3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十三五”期間,安徽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成就。
下一步如何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成為擺在全省面前的新課題,也是今年安徽省兩會熱議的話題。
在安徽省人大代表、涇縣大寧村村委會主任湯三葉看來,從“脫貧攻堅”邁向“鄉村振興”,不是原有扶貧政策在時間跨度上的重復和延續,而是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有機銜接和協同推進。
大寧村緊鄰青弋江,村里種植的大面積露地蔬菜是村民賴以生存的主要生活來源。在扶貧產業帶動下,2020年,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51戶246人全部實現脫貧。
“一個階段的任務完成了,但這絕不是終點。”湯三葉認為,鄉村振興是把工作對象從貧困戶拓展到全體農村百姓,把工作地域從貧困地區擴延至所有農村地區,把工作重點從解決“兩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延伸到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如何“拿過接力棒,跑好接力賽”?代表委員們也貢獻了很多“金點子”。
安徽省人大代表、碭山縣縣長陶廣宏建議,全面啟動鄉村建設行動,堅持規劃為先,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近五年來,安徽省實施的‘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成果顯著。我認為這一模式同樣適用于鄉村振興。”安徽省政協委員胡紅兵建議實施“千企興千村”行動,引導民企更多、更有效地參與鄉村振興。
建言獻策,履職盡責。六天時間里,代表委員共議發展新理念,共商發展新思路。展望未來,大家精神振奮,信心滿懷。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江淮兒女深知機遇與挑戰并存,惟有百倍努力才能搶得先機,贏得未來。如今,目標已經錨定,需要的,就是邁開堅實步伐,篤定前行。
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