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蕪湖經開區“三湖”片區奇瑞全球研發總部(鳳鳴研創中心一期)。
青磚黛瓦、古樹掩映,鄧石如讀書處、張家藥鋪舊址、嚴鳳英舊居等名勝古跡拂去塵埃,再現風華……今年隨著安慶大觀亭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項目主體工程的完工,歷史上被美譽的“一條觀亭街,半座安慶城”的安慶大觀亭歷史文化街區修復了受損風貌,從歷史深處款款走來。今年國慶,包含大觀亭街區在內的安慶古城接待人數逾81萬人次,古老的江畔宜城重煥活力,笑迎天下的同時,城里的百姓也能重溫舊日盛景,感到無比自豪與驕傲。
這是安徽首批啟動實施城市更新片區建設的濃墨一筆。城市更新,修復了有形建筑,激活了城市活力,更暖了居民生活。近年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城市更新的決策部署,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持以內涵式發展為主線,以實施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行動為牽引,系統推進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品質提升和活力增強,走出了一條具有安徽特色的城市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據悉,全省累計謀劃城市更新片區214個,統籌實施重點項目519個,總投資規模4317億元。首批啟動實施片區51個、建設項目196個,累計完成投資794.9億元,占總投資規模的55.7%。
完善城市功能
筑牢高質量發展基石
完善城市功能對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提升城市安全韌性具有重要意義。安徽堅持“體檢更新一體化”,以基礎設施補短板為重點,系統推進城市功能完善、品質提升,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城市體檢”精準把脈,推動“問題導向”更新。安徽在全國率先實現城市體檢市、縣全覆蓋,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常態化體檢評估機制,構建包含71項指標的“基礎+自選+特色”評價體系。通過“大數據監測+滿意度調查+現場核查”三位一體診斷模式,精準識別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和查找制約城市競爭力、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短板弱項。同時,創新專項體檢路徑。聚焦城市安全韌性、生態品質、文脈傳承等重點領域,針對性開展排水防澇、污水管網運維、歷史風貌保護、公園綠地及更新片區5類專項體檢。例如,通過排水防澇專項體檢,系統排查雨水管渠標準偏低、調蓄空間不足等問題,據此編制《城市內澇治理系統化實施方案》,科學謀劃實施450個治理項目,成功爭取國家增發國債58.29億元,系統性破解城市內澇難題。
基礎設施補齊短板,筑牢城市安全底線。“十四五”以來,全省累計更新改造各類城市地下管網2.2萬公里。同時,整省推進、分期建設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覆蓋全省16個設區市燃氣、橋梁、供水、排水防澇等重點領域的一期工程已建成運行,二期工程加快推進,基本實現城市安全風險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城市運行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城市安全治理新格局加速形成。
老舊小區改造惠民生,提升居住品質。“十四五”以來,全省完成城鎮老舊小區改造6178個,惠及居民124萬戶,更新加裝電梯1.5萬臺。如寧國市原食品廠宿舍通過“自主更新”項目,突出住房的安全性能,一些D級危房“原地重生”;突出居住舒適度,優化完善了住房功能。居民推選業主代表全程監督項目實施,建立共管賬戶,規范資金使用,城市更新服務模式也從“政府配餐”轉向“群眾點單”,群眾參與率與滿意率均達100%。
提升城市品質
塑造特色風貌與宜居環境
城市品質是城市魅力的體現。安徽注重文脈傳承、生態修復與空間重塑,推動城市建設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
歷史風貌保護與活化利用。合肥“合柴1972”文創園是城市更新中工業遺產活化的典范,近兩年游客絡繹不絕。這里原為合肥監獄舊址和柴油機廠,通過保留工業建筑肌理、植入文創藝術業態,打造成為集展覽、文創、休閑于一體的城市文化新地標。項目不僅延續了城市記憶,更帶動了周邊區域活力提升,成為市民和游客打卡的熱門目的地。
生態修復與綠色空間拓展。黃山新安兒童友好公園通過微更新手法,將原有綠地改造為兒童友好型公園,融入本土文化元素與教育功能,成為家庭休閑與社區互動的重要場所,入選住建部第二批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可復制經驗清單,為我省唯一入選項目。“十四五”期間,全省累計建成“口袋公園”936個、城市綠道2824公里,推動城市從“鋼筋水泥”向“綠色生活”轉變。
城市設計與風貌提升。蕪湖“人民驛站”項目通過精細化設計與功能復合,將原有公共空間改造為集休憩、閱讀、便民服務于一體的城市客廳,成為城市微更新的典型范例,入選住建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該市朱家橋尾水凈化生態公園項目,利用長江大橋下閑置空間,通過清淤疏浚、水系連通、植被修復、生態構建、園林造景等一系列措施,實施橋下“荒蕪地”改造和生態重塑,營造出豐富穩定的生態系統。公園水清岸綠、魚翔淺底,市民又多一處“湖中閑坐、云水可親”的和諧空間。
增強城市活力
激發內生動力與創新動能
城市活力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靈魂。安徽通過市場化運營、產業融合與多元參與,推動城市從“建設城市”向“運營城市”轉變。
推動運營模式創新。推廣EPCO總承包模式和“策劃+融資+運營”全鏈條服務體系,引導社會資本深度參與城市運營,組建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促進聯盟,培育城市綜合運營服務商,打造專業化城市更新實施主體。強化要素集成配置,系統梳理人才、土地、資金、技術、數據等核心要素,推動資源重組與要素聚合,已策劃創業街區等融合場景35個。如馬鞍山通過編制雨山湖片區“資源清單”,精準識別閑置廠房、低效商業等更新載體,引入經營主體110余家,吸納社會投資2億元,盤活低效閑置房屋建筑5.5萬平方米,推動低效空間轉型與業態升級。
人產城融合與產業升級。推動創新生態、產業業態、城市形態精準匹配、相互賦能,持續增強對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資源的集聚力、配置力,不斷培育壯大城市發展新動能,全省形成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等10個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49個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推動商文旅體融合,形成“武王墩”“六尺巷”“大黃山”等文化旅游IP,品牌效應不斷彰顯。
多元投融資與金融創新。設立省級財政專項引導資金,累計獎補城市更新項目3.2億元。創新“城品活力貸”金融工具,2025年對城市更新領域中長期貸款項目提供1.3億元財政貼息,撬動銀行貸款229.2億元。搶抓地方政府專項債“自審自發”試點機遇,2025年獲批專項債額度504.2億元,支持城市更新重點項目建設。
從“功能完善”到“品質提升”再到“活力增強”,安徽城市更新工作逐步構建起“策劃—規劃—建設—運營”全鏈條工作機制,推動城市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推動城市功能品質活力全面提升,為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探索“安徽路徑”,貢獻“安徽智慧”。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