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五年來,累計實物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27.5萬套(間)、發放租賃補貼28.9萬戶,幫助60萬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解決住房問題”“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2020年的58.33%提高至2024年的62.57%,城市建成區面積(含縣城)從3698.3平方公里提高到3940.2平方公里”……11月17日,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決勝‘十四五’ 奮進新征程”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省住建廳公布了全省住建系統“十四五”高質量發展的亮眼數據。
“十四五”時期,全省住建系統錨定“三地一區”戰略定位,以“三個往前趕”的奮進姿態,著力穩增長、惠民生、防風險、促轉型,努力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從“住有所居”轉向“住有宜居”
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系千家萬戶切身利益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近年來,全省住建系統聚焦人民群眾安居宜居,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健全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穩步推進棚戶區、城中村和城鎮老舊住房改造,系統推進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我們加大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三類住房’精準供給,扎實推進棚戶區、城中村和城市危舊房改造‘三項改造’,全力改善人居環境和城市面貌。”省住建廳副廳長何以文說,“十四五”期間,全省累計建設籌集公租房14.52萬套,其中發放租賃補貼13.98萬套,累計開工籌集棚戶區安置住房44.1萬套,消除存在安全隱患的城市危舊房1.25萬套,實施城中村改造項目51個、建設籌集安置房5.2萬套,共幫助130多萬城鎮居民告別了“臟亂差”的居住環境。
五年來,我省全力抓好“保交樓”“保交房”工作,完成710個保交樓和保交房項目交付任務,30多萬購房群眾合法權益得到維護。全省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超過42平方米,群眾住房從“住有所居”轉向“住有宜居”。
此外,針對住宅小區存在的飛線充電、電梯故障等民生痛點問題,我省推進“皖美紅色物業”建設,開展專項治理,建設電動自行車充電口107萬個、更新改造老舊電梯1.3萬臺,治理屋面滲漏、外墻脫落460萬平方米。
實施重點更新片區51個
“依托城市更新激活城市存量資源潛力,推動城市內涵式發展,組織實施重點更新片區51個、謀劃推進重大項目5600個,已完成投資4300億元,合肥、蕪湖入選全國城市更新示范城市,合柴1972文創園、蕪湖老船廠等一批更新項目成為新地標。”省住建廳廳長查文彪說。
城市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間。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集約發展,樹立“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理念,科學劃定城市開發邊界,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近幾年,我省以開展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行動為牽引,大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城市體檢工作機制和“體檢發現問題—更新解決問題”閉環機制,先后出臺省級城市更新實施方案和支持城市更新25條政策措施,在推動城市建設和管理上取得積極成效。
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上看,“十四五”以來,全省增設公共停車泊位38.9萬個,新增軌道交通里程165.6公里,更新改造各類地下管網2.2萬公里,城市人均道路面積達27.1平方米,供水、供氣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同時,聚焦“一老一小”,補齊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推進2個國家級和13個省級完整社區建設試點。打造“口袋公園”936個,新增城市綠道2824公里,成功舉辦第十四屆中國(合肥)國際園林博覽會,駱崗公園成為市民休閑出游“打卡地”。
從城市管理上看,我省建成省、市、縣三級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實現城市“一網統管”,推進城市小微公共空間改造,整治背街小巷環境衛生、窨井蓋、戶外廣告和招牌設施等存在的問題,改善市容環境、守護群眾“頭頂腳下”的安全。
從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上看,目前,我省有7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297處歷史建筑,分別居全國第八位、第三位。
一組組數據的背后,既是城市活力提升的集中體現,也離不開政策資金的支持。
“十四五”以來,我省累計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等資金744.1億元,支持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項目建設。設立“城品活力貸”貼息政策,設立省級財政專項引導資金,累計獎補城市更新項目3.2億元,創新開發性金融工具支持城市更新模式,獲得國開行1000億元信貸額度,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建筑業總產值居全國第十位
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在改善人居環境、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基礎支撐作用。近年來,我省深化建筑業改革,大力推進建筑業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升級,著力做大做強“安徽建造”,建筑業發展總體呈現規模壯大、結構優化、質量提升的態勢。
產業發展規模持續壯大。五年來,全省建筑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企業增至41家、居全國第九位,一級資質企業增至977家,2021年全省建筑業總產值邁上萬億臺階,2024年達到1.3萬億元、居全國第十位。全省建筑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保持在10%左右。2024年,建筑業貢獻了全省7.8%的入庫稅收。
推進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發展,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走建筑工業化道路的重要體現。近幾年,我省大力推進建筑領域節能降碳,穩步發展裝配式建筑,建成綠色建筑面積4.4億平方米,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近40%,建筑光伏裝機容量累計超11吉瓦。全省9個項目獲國家“魯班獎”,950個項目獲省級“黃山杯”優質工程獎,商合杭高鐵、引江濟淮等一批標志性重大項目建成投用。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年,我省還積極推動中國建造(安徽)互聯網平臺建設,努力打造在全國具有示范意義的行業數字化轉型標桿。該平臺是安徽省政府與住房城鄉建設部共同推進的重大創新事項,目前已完成數字底座部署,上線運行了建材商城、智慧工地、人才服務等12個應用場景模塊,基本形成“數字底座+應用生態”服務體系。
與此同時,我省建筑業也加快了“走出去”步伐。目前,其業務范圍已拓展至全國及60余個國家和地區,承建的雅萬高鐵成為中國、印尼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典范,胡努特魯電廠成為土耳其綠色新地標。
■ 本報記者 張彩莉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