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
基層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不久前,省委社會工作部發布了50個全省基層治理典型案例。這些源于基層一線的“土辦法”“微創新”,聚焦群眾關切,凝結群眾智慧,為全省各地加強基層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鑒,讓講求禮讓、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在新時代煥發蓬勃活力,充分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淮北市依托臨渙鎮獨特的茶文化,探索形成“一杯茶”工作法,推動基層治理效能不斷提升。(資料圖片)

淮南“謝大姐”調解工作室調解員在開展調解工作。(資料圖片)

六安市金安區三里橋街道三里橋社區依托“金”玉良言解民憂工作室,組織多方共議小區治理難題。 本報通訊員 沈媛 攝

桐城市東關小學老師在向學生們講解六尺巷典故。(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李博 攝
開門議事:群策群力 電梯換新
“新電梯又快又安靜,再也不用聽老電梯發出的異響,心里踏實多了!”10月30日,在亳州市譙城區湯陵街道豐水源社區清華苑小區,居民胡海興乘坐嶄新的電梯,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今年,該小區14部老舊電梯全部換新,居民上下樓的安全與便捷得到顯著提升。
老舊電梯更新雖是惠民好事,卻常因籌資難、意見不一而推進緩慢。但在清華苑小區,這件事推進迅速。背后的“秘訣”,正是亳州創新推行的“亳”采眾議黨群議事協商機制。
“我們通過暢通訴求渠道、廣泛吸納參與、健全閉環落實,集眾智、聚眾力,讓群眾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亳州市委社會工作部基層治理指導推進科科長劉海若介紹。
清華苑是譙城區較早的商品房小區,多部電梯陸續出現運行不穩、部件老化等問題,故障頻發。去年6月,豐水源社區組織業委會成員和居民代表召開議事協商會,大家一致同意換新電梯。
如何用好政策紅利?社區再次召開議事協商會,把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老舊住宅電梯更新改造政策掰開揉碎講清楚,整理申請材料,最終將14部電梯全部納入亳州市首批更新名單,實現居民“零出資”換新。
今年5月,電梯更新工作正式啟動。施工中,一系列具體問題接踵而至:安裝時間怎么安排?拆裝順序如何合理?老弱病殘孕等特殊群體出行怎么保障?
社區在持續召開議事會的基礎上,組織人員上門摸排需求,現場協商制定錯峰施工方案。最終,全部更新工作僅用30天完成,比原計劃提前12天,施工期間實現“零投訴”。
“我們準備再開一次議事會,評議電梯換新工作,收集后續維護建議。”豐水源社區黨委書記楊賀說,從電梯換新,到自來水管道改造、消防設施配備,該社區依托“亳”采眾議機制,已成功解決多項群眾關心的“關鍵小事”。
“亳”采眾議讓“聽群眾說事、讓群眾議事、為群眾辦事、邀群眾評事”成為亳州基層治理工作的常態,并培育出“老書記工作室”“馬扎議事會”“院落會”等一批特色議事品牌,推動治理難題在一線化解。
2024年以來,亳州市累計收集群眾訴求26140件,召開議事會21872場,成功辦結25402件,辦結率達97.2%,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
“我們將加強指導,總結推廣議事協商的好經驗、好做法,發揮典型帶動作用,營造‘要事難事共商共解’的濃厚氛圍,讓議事協商真正成為破解基層治理難題、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金鑰匙’。”亳州市委社會工作部部長懷會義表示。(本報記者 任雷)
滁州有“讓”:一眼清泉 滿城馨香
前不久的一天,上午10點剛過,家住滁州市瑯琊區揚子街道清流人家小區22樓的業主來到菱溪社區的“讓泉調解室”,還沒進門就對著社區黨委書記劉偉大聲抱怨:“23樓天天往我家漏水,還讓不讓人過日子了?”劉偉耐心傾聽后說:“楊師傅,別著急,慢慢說。”
等對方落座后,劉偉遞上一杯剛泡好的滁菊茶后說:“你看,你家樓上的朱師傅早早都到了。樓上樓下,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有啥不能解決的?今天我們一定幫你把這個事情調解好。”
最終,在社區工作人員及社區片警的調解下,朱師傅承諾修好自家下水道并當場掃碼賠付300元給楊先生,雙方各讓一步,握手言和。
“和風細雨調解、清泉匯智議事、潤物無聲服務,‘讓泉調解室’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功能室,更是一種文化的體現。”劉偉說。
滁州市受瑯琊山獨有的自然奇觀“讓泉”啟發,挖掘傳統文化中“互讓、謙遜、禮義”的精神內涵,創新形成以基層組織領“讓”、議事協商互“讓”、新興領域促“讓”、志愿服務崇“讓”、濃厚氛圍共“讓”為核心內容的“滁州有讓”工作法,通過“讓”的文化凝聚人心、“讓”的精神化解矛盾,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當前,滁州市1235個村(社區)實現議事協商全覆蓋,設置“線上+線下”人民建議征集站,打造“逢四說事”“小巷議事會”“樓道議事會”“萬事好商量”等議事協商品牌,引導群眾互諒互讓“解題”;在新興領域開展產業鏈黨建和基層治理“合伙人”活動,以協作發展“互惠互讓”、供需對接“讓利共贏”、產品促銷“讓利消費”,建成“亭暖新”驛站243個,形成兩公里“滁州有讓”服務網。
調解糾紛“讓”字引路,志愿服務當仁不讓。天氣漸寒,來安縣新安鎮西門社區“小巷議事會”成員在走訪中發現,部分獨居老人因住處距社區老年食堂較遠,取餐不便,面臨“飯菜到家已變涼”的困擾。議事會迅速響應,召集居民代表與志愿者共商對策,最終議出“分片送餐+保溫配送”的服務方案。方案一出,“巷里鄉親”志愿服務隊隊員紛紛主動請纓,隊長周立毫不猶豫,率先認領了距離最遠的三戶老人,兩名議事會成員還主動對接社區食堂,協調為餐食增加保溫包裹。
滁州市還將“滁州有讓”寫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設立“滁州有讓”社會治理文化研究院,宣傳推廣典型事例、經驗做法,評選市級新就業群體“十佳”個人,聘任10名新興領域“滁州有讓”先鋒宣傳員、監督員。(本報記者 羅寶 李邦軍)
一崗通辦:消除壁壘 辦事省心
“現在辦事真方便,一個窗口就能解決所有問題!”近日,在淮北市相山區南黎街道錦華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57歲的于從蘭滿臉笑容地說。
于從蘭居住在天賜良園小區,距離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所處金水河畔小區較遠。她通過“百通崗”窗口,在社區黨總支委員陳建華幫助下,只跑一趟就辦妥了居民醫療保險繳費業務。
作為淮北市主城區的相山區,人口密度大、流動人口多,而社區工作者數量有限與事務繁雜的矛盾日益突出,單一的服務資源難以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2022年,為破解這一困局,相山區創新推出“一崗通辦”改革,通過優化服務流程、打破業務壁壘,打造“全能型”社區工作者隊伍,有效解決居民辦事多頭跑、反復跑問題。
“我們率先試點開展去行政化、去辦公化、去形式化、親民化改造,全面推行便捷高效的開放式辦理窗口。”錦華苑社區黨總支副書記仝倩對記者說,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拆除了原有的柜臺,打造“會客廳”式辦公環境,把最中心、最舒適的場所資源讓給居民,營造親民、溫馨的服務氛圍。
改造完成后,錦華苑社區整合分散的業務窗口,只設置一個“百通崗”窗口,將社保、民政、衛健等高頻事項納入“一崗通辦”范圍,實現“一人在崗、事項通辦”。
居民馬振學攜帶戶口簿、身份證也來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申請辦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領取業務。陳建華指導他填寫了表格,并告知次日將把材料遞交給南黎街道經辦人。“辦理業務,感覺像是在鄰居家里‘串門’,輕輕松松把事辦了!”馬振學說。
在錦華苑社區試點的基礎上,相山區結合實際,有序實施黨群服務中心“迭代升級”工程,目前20個社區已完成親民化改造。該區還梳理總結90余項群眾高頻辦理事項,明確每項業務的辦理流程、所需材料和時限,消除崗位間的業務壁壘。
“我們還聯合區委組織部,采用‘理論培訓+實操演練+以老帶新’模式,開展政策法規、業務流程、溝通技巧等專題培訓。”相山區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裴成浩說,該區通過輪崗、橫向交流、外出掛職、技能比武等形式,推動社區工作者向一專多能的“全能”型業務能手轉變。
截至目前,相山區通過設置“百通崗”窗口,增加“一崗通辦”服務臺100余個,700余名社區工作者從辦公桌上解放出來,下沉到網格主動上門入戶解決居民訴求、化解矛盾糾紛,有效暢通了基層治理“最后一米”,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本報記者 吳永生)
“就解”工作法:千年經典 助解糾紛
“都是老鄰居,早年親如一家,現在怎么能為了幾千塊錢傷了和氣?”日前,在淮南市八公山區山王鎮“老娘舅”調解室內,滿頭銀發的“老娘舅”鄭文卿握著張王兩家當事人的手,用鄉音細數過往互助暖事,用法條為鄰里糾紛釋疑解惑。一場經濟糾紛終于迎來和解,雙方冰釋前嫌,并約定往后“農忙搭把手、遇事互相幫”。
“在淮南,民間素有‘娘親舅大’習俗,大家伙兒遇到糾紛,常常會尋找‘舅舅’評理說和。”鄭文卿告訴記者,和解的秘訣就是由德高望重的老黨員、老干部組成“老娘舅”調解小組,一聽二問三上門,深入田間地頭嘮家常、問需求,借鄉土習俗與法律權威就地調處矛盾。
近年來,淮南市在“老娘舅”做法基礎上創新推出“就解”工作法——矛盾糾紛就地化解工作法,以“預防在前、調解優先、就地化解”為目標,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健全誰來解、解什么、怎么解工作機制,著力破解基層矛盾發現難、化解散、實效弱等痛點,構建起黨建引領、文化浸潤、多元協同的基層善治新格局。
“工作法變被動接訪為主動尋訪。我們通過‘情感聯結三步走’做好‘怎么解’,即以‘方言拉家常’近情感,以‘故事引共鳴’消情緒,以‘協商化干戈’解糾紛。”淮南市委社會工作部負責人鄭田宏介紹,該市還打造72個“文化調解角”,傳播《淮南子》中“化干戈為玉帛”“解怨偃兵”等典故800余場,從源頭減少矛盾。
夫妻吵嘴、勞動報酬、鄰里口角……每當遇到這些矛盾,淮南市田家庵區“玉帛工作室”的網格調解員們都會第一時間調解糾紛,成為社區和諧的“潤滑劑”。
“以前鄰居經常在家門口堆放廢棄紙板,影響通行不說,還存在安全隱患,說了好多次都沒用。向工作室的網格員提了意見后,問題解決了!”家住田家庵區洞山街道黎明社區的居民胡女士說。
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在淮南市謝家集區人民法院,有一群“謝大姐”穿梭于街頭巷尾、田間地頭,用女性的細膩和柔情,就近化解了家長里短的“千千結”。不久前,該工作室獲得省級“皖家平安”婚姻家庭糾紛調解室稱號。
“立足‘老娘舅’‘謝大姐’‘化干戈為玉帛’等基層治理生動實踐,今年以來,淮南市‘就解’工作法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290件,治理風險隱患380余起,電詐警情同比下降33%。集中解決餐飲油煙擾民等高頻事項2批18項,平均滿意率達97%。”鄭田宏說。(本報記者 柏松)
多元共治:重心下移 及時化解
在六安市金安區三里橋街道友誼社區,居民們曾經為電動車停車、充電問題煩惱不已——車輛擠占樓道門廳,安全隱患令人揪心。
友誼社區黨總支聯合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企業,迅速將解決電動車停車、充電難題列為頭等實事。通過線上線下廣納民意、多次召開多方議事會,最終確定利用零星草坪建設標準化停車棚的方案。如今,5處新建停車棚、130個智能充電口投入使用,居民曾經的“憂心事”變成了“舒心事”。
變化的背后,是六安市在主城區金安、裕安兩區創新推行的“‘金’‘裕’良言解民憂”工作法。面對城市社區“生人社會”、矛盾多元的治理難題,這套“說事+說理+說法”的多元議事協調機制,讓居民訴求有處說、矛盾有人解、難事依法辦。
居民“說事”渠道越暢通,基層治理的根基就越牢固。每天兩小時,民情走訪隊的身影活躍在小區樓棟;黨群服務中心里,“鄰聚金彩議事亭”“曙光影院”成為傾聽民聲的前哨;線上“民情直通車”小程序讓群眾“掃碼即報”……這些遍布街巷的“神經末梢”,精準捕捉著社情民意。
多方“說理”協商,匯聚起共建共治的合力。在望城街道,一群“情況熟、口碑好、熱心腸”的退休老黨員、老職工被聘為“老鄰居樓棟長”,他們穿梭鄰里間,化解糾紛,使得矛盾調解率高達97%。三里橋街道“社區合伙人”機制的引入,更讓企業、社會組織和能人巧匠成為社區治理的得力助手。
專業“說法”力量下沉,為和諧社區筑牢法治根基。司法助理員、社區警員、律師組成的“兩員一律”隊伍深入網格,提供全鏈條法律服務。在裕安區平橋街道,“書記幫您辦”平臺鏈接部門資源,專業調解物業矛盾、勞務糾紛148件。法治的理性與協商的柔性相結合,推動形成了“遇事找法、解紛靠法”的社區氛圍。
“‘金’‘裕’良言解民憂”工作法如同一條紐帶,將分散的力量凝聚成治理合力。今年上半年,六安市通過這一機制化解矛盾糾紛4.8萬余件,化解率達96.5%。
如今,越來越多的六安市民從社區治理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共同書寫著基層善治的新篇章。(本報記者 唐歡)
編輯:吳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