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滾動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
——摘自“十五五”規劃建議
機械臂穩穩抓起汽車零部件,在軌道上輕盈穿梭,每完成一次作業,智能傳感器便亮起指示燈,將數據實時傳輸至中央控制系統。近日,記者走進泗縣汽車零部件產業園,智能化車間里的科技感撲面而來。
安徽中恒電噴系統有限公司車間內,百余臺機械臂協同起舞,定位精度達0.01毫米。“我們引進國際先進生產線和質檢設備,生產穩定性和產品一致性大幅提升。”公司行政經理李梅介紹,公司與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產品遠銷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在安徽高堅機械科技有限公司電驅動電子擋板生產線上,數控專機開足馬力。“經院士團隊改進,剎車自動閥油路系統從原來的斜孔改為直孔傳遞,加工精度達微米級。”總經理解培亮介紹,企業組建了安徽省院士工作站攻關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的10多款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填補了省內空白。
在泗縣汽車零部件產業園,82家汽車零部件制造及配套企業在此集聚,形成了覆蓋100多個品種、3000多種型號的產品體系。圍繞感知器件等細分領域,該縣持續延鏈補鏈強鏈,推動本地企業嵌入全國汽車產業鏈條。
2024年,宿州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營收105.9億元,同比增長35.2%,增速居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宿州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營收超53.43億元,同比增長約24%。穩健態勢彰顯了產業集群發展的強勁韌性。
科技創新是引領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張江蕭縣高科技園的實驗室內,第三代磁流變阻尼器的測試數據不斷刷新,其中“減振效果提升28%、振動控制效果提高54%”的成果尤為引人注目。安徽擎邦工業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孫帥帥告訴記者:“我們以‘磁流變技術’為核心,融合TS Fuzzy魯棒控制算法等前沿技術,實現了懸架系統的全頻段優化控制與毫秒級快速響應,能耗較同類產品降低30%,目前已受到國內眾多車企的關注。”
這項突破是“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近年來,蕭縣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合作共建智能制造創新中心,聚焦磁流變技術開展聯合攻關,不僅有效補強了汽車產業鏈關鍵環節,也推動了本土磁流變技術的自主崛起,成功打破國外長期技術壟斷。
當傳統零部件制造穩步升級,智能網聯汽車的“未來圖景”已在宿州街頭徐徐展開。近日,在宿州高新區的道路上,一輛無方向盤、無踏板的L4級自動駕駛巴士自主避障、變道超車,在復雜的城市道路場景中上演“智慧”出行。車上懸掛全市首張無人駕駛臨時牌照,標志著該市智能網聯汽車從技術研發邁向實際道路驗證階段。
作為全省三大智算中心城市之一,宿州市30億億次每秒的算法服務能力、低于5毫秒的環網傳輸單向時延,為智能網聯汽車研發測試提供了“最強大腦”。“我市以算力產業為支撐,全力打造智能網聯汽車創新高地與示范區域。”宿州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尹加龍說。
“十四五”期間,宿州市圍繞汽車零部件產業精準發力,構建起從研發到制造、從配套到服務、從傳統制造到智能網聯的全鏈條生態。宿州市政府與宿州學院聯合共建的皖北首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研究院,為產業升級提供智力支持。
近日,宿州與奇瑞集團簽約總投資55億元的鋰離子電池碭山生產基地項目,刷新了該市高技術產業單體投資紀錄。宿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市將聚焦新能源電池產業鏈強鏈補鏈,定向招引電池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及儲能配套等上下游企業,為打造百億級動力電池產業集群奠定基礎。
“宿州市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強化主體培育、健全要素保障,積極對接整車制造頭部企業及全國汽車供應鏈百強企業,通過共建技術研發中心、加速技術成果產業化,推動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一體化全面發展,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宿州市政府相關負責同志表示。
(本報記者 何雪峰)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