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項目好卻風險高,社會資金不敢投,怎么辦?合肥給出回答——以投帶引“栽大樹”,堅持長期主義,發揮國有資本“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
◇合肥跳出具體企業、特定環節的“點”性思維,更加關注要素“對接”“匹配”,探索出“龍頭企業-重大項目-產業鏈條-產業集群”的新興產業發展路徑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菁張紫赟吳慧珺

一架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在合肥駱崗公 園演示飛行(2025 年 7 月 2 日攝) 周牧攝 / 本刊
2008年,“重倉”投資京東方,2024年全市新型顯示產業產值超千億元;
2016年,投資的長鑫科技,成為全球前四大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企業;
2020年,“押寶”蔚來汽車,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137.6萬輛,躍居全國城市第二;
2021年,探索場景創新工作,合肥已累計發布約1000項場景機會,匯聚1500項場景能力,服務超3000家科技企業……
安徽合肥,這座在長三角地區曾默默無聞的省會城市,如今卻頻頻在各類城市榜單上嶄露頭角,成為萬億GDP城市中的“黑馬”。近十幾年來,合肥以政府領投帶動社會跟投的科創和產業重大項目獲得較高成功率,打造出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三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被網民們稱作“最牛風投公司”。
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合肥政府投資模式也在悄然演進,投資重心正從產業端大項目向創新鏈前端延伸拓展,更加注重扶持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和構建雨林式創新生態。
合肥政府投資“獨家秘笈”是什么?如何選擇投資項目?能否降低投資風險?給同類型城市帶來哪些啟示?近期,《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進合肥,六問產業投資。
一問:高風險的好項目怎么投
項目好卻風險高,社會資金不敢投,怎么辦?合肥給出回答——以投帶引“栽大樹”,堅持長期主義,發揮國有資本“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
長鑫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上市輔導的消息受到廣泛關注。目前,長鑫科技已成為全球前四大DRAM企業。
早在2016年,兆易創新打算進軍DRAM領域時,社會資本因“啟動資金一年至少100億元”紛紛退卻。合肥市國資委總經濟師項飆回憶說,當時合肥正苦于顯示產業遭遇“缺芯之痛”,為突破這一“卡脖子”元器件,在深入調研后,決定與兆易創新合作建設長鑫存儲項目研發線。
一花引來百花開。截至目前,合肥市國資已就長鑫存儲完成多輪投資,不僅帶動一批社會資本紛紛跟投,還推動供應鏈上200多家企業開展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攻關。
長鑫存儲是合肥投資的縮影。近十幾年來,合肥市聚焦國家政策導向和地方產業發展方向,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以政府投資帶動,引導社會資金進入有利于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領域,成功鍛造一批龍頭企業,并培育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光伏及新型儲能、生物醫藥、智能家電(居)、新型顯示6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底,合肥市國資累計投向戰新產業超過2100億元,帶動項目總投資超8100億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劉志迎說,合肥善于抓住機遇期,以政府的堅定領投提振市場信心和預期,帶動“看不見的手”的力量壯大產業,引領培育新質生產力。
二問:如何“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除了投資大項目,政府投資還能投什么?合肥給出回答——以投促創“育幼苗”,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合肥每年財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超10%,領跑全國主要城市。“人造太陽”創造“億度千秒”新紀錄、“祖沖之三號”實現超導量子計算最強優越性……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在合肥競相涌現。、 如何避免科技、產業“兩張皮”?合肥通過建平臺、謀改革,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例如,為已建成的4個國家大科學裝置組建專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團隊,讓先進技術在奔向終極目標道路上“沿途下蛋”;探索制定全國首個技術經理人培育發展條例,讓服務也能入股。
同時,合肥市依托國資投資平臺,構建國家、省、市、區縣四級聯動,政府引導、國有資本、社會資本等出資類型齊全,天使、種子、VC、PE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基金叢林”,注重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以合肥高新區為例,國有創投機構合肥高新創業投資管理合伙企業成立十年累計投資400個項目,其中八成以上屬于偏早期的首輪投資。
安徽大學物質科學與信息技術研究院單磊教授、王紹良研究員所在團隊,2023年以極低溫關鍵技術入股創業,首輪投資由國有資本主導,研發的量子計算用極低溫稀釋制冷機,成功填補國內空白。
當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愈發緊密,合肥市也在新型科創上摸索出一條新路。五年來,全市中小企業數量已從2000家快速增至1.3萬家,促進地區產業不僅有“喬木”參天,更有“灌木”茁壯、“苗木”蔥郁。
三問:如何因地制宜“強鏈條”
產業投資如何避免盲目跟風?合肥給出回答——以投延鏈補鏈“強鏈條”,推動資源向重點培育的產業鏈集中,突出本地產業稟賦。
在明確投資方向時,合肥堅持“缺什么補什么”,用好內陸城市有限資源:因家電產業發展缺少顯示屏,加之當時國內八成液晶面板依賴進口,于是2008年“重倉”投資京東方;針對顯示產業缺芯,又投資晶合集成、長鑫存儲等芯片項目;看準國家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戰略擘畫,且本地有燃油車產業基礎,于2020年“押寶”蔚來。
在補鏈、延鏈、強鏈上久久為功,合肥跳出具體企業、特定環節的“點”性思維,更加關注要素“對接”“匹配”,探索出“龍頭企業-重大項目-產業鏈條-產業集群”的新興產業發展路徑。
以新型顯示產業鏈為例,先后引進匯成微電子、先導科技、微睿光電等,打通產業鏈關鍵環節,形成從沙子到整機的產業鏈布局。緊抓國際前沿技術儲備,聯合維信諾投向AMOLED賽道,解決精密金屬掩模板技術“卡脖子”問題,以及推動視涯OLED硅基微顯項目產業化。
圍繞這種鏈條式系統“打法”,合肥已謀劃形成16條重點產業鏈,均由市委市政府領導牽頭做鏈長,由龍頭企業做群主,深入調查研究全球產業形勢與布局、地方產業鏈優勢與缺口等,有方向性地發展新興產業。今年上半年合肥戰新產業產值同比增長7.3%。
劉志迎說,地方政府投資只有精準把握當地的資源優勢和發展短板,以本地實際決定投資方向,才能將有限資源精準配置到最能激發內生動力和發展潛力的領域。
四問:如何提升決策的科學性
如何提高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合肥給出回答——構建“多位一體、上下齊心”的決策流程,提升干部隊伍的專業性。
在具體項目的投資決策中,合肥形成了市政府體系、專家體系、社會化機構、園區參與決策的常態化機制。社會“智囊團”不斷完善豐富,已從傳統盡調機構擴大至智庫、高校、新型研發機構等。
例如,2020年蔚來汽車股票價格一路下跌,合肥為何堅定投資蔚來?多位參與決策的人士說,決策團研究分析了國家汽車政策導向,調查蔚來技術是否具有先進性,委托專業法務和財務機構等進行全面的盡職調查。在蔚來等新能源汽車廠商帶動下,合肥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從2020年的8萬輛增長到2024年的137萬輛,產業集群快速形成。
涉及政府投資的政策制定,合肥在全市統籌決策,市委、市政府、基金管理人、企業等均有決策機制。“有問題及時反饋,有訴求及時滿足。我們與政策制定者基本是強關聯,實現協同聯動而不是各自為戰。”
合肥市建投集團董事長雍鳳山說。 合肥產投集團董事長江鑫說,合肥的產業投資平臺培養了一批具有專業化能力和市場化經驗的投資團隊,支撐合肥在踏準相關賽道的基礎上能科學決策,提高成功率、降低風險。
五問:如何讓好技術找得到場景
企業需要什么樣的政府服務?合肥給出答案——為場景找產品、為產品找場景,在“育場景”中構建雨林式創新生態。
在合肥軌道交通4號線桃花潭站,全空間智能感知巡檢系統正在運行,全天候自動監測地鐵保護區安全,巡檢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50%。這套系統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強博士及其帶領的智地感知團隊。
三年前,他們手握先進的分布式光纖傳感技術,但缺少啟動資金,合肥市種子基金投出“第一筆錢”;找不到合適的應用場景,合肥市場景工作專班主動對接,找來合肥軌道交通集團等企業共同探索創新應用。
合肥市發展改革委場景創新推進處副處長高崢嶸說,在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趨勢下,企業的服務訴求由簡單的要訂單向要場景躍升。自2021年起,合肥率先打造全域場景應用創新之城,為好技術好項目找應用場景,開放全市社會經濟發展的多領域、多層次場景。
自2022年以來,合肥打造“創投城市計劃”品牌,已形成涵蓋200多只基金、2700多個場景單位、94家創新機構能力清單及112個現行政策形成的“政策包”,以組合拳營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良好生態。
六問:政府投資如何“有進有退”
如何推動政府投資的良性循環?合肥給出答案——構建國資投資的風控和退出體系,既防范風險,也包容失敗。
受訪專家認為,合肥逐步減少直接補貼方式,更多通過基金、股權投資等市場化工具支持產業發展,建立合理的資金退出機制,實現政府投資的良性循環。通過“投資-成長-退出-再投資”的循環模式,推動政府引導資金的保值增值和可持續運作。
“在薄弱環節下場,在市場成熟后撤出。”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合肥)執行主任程羽說,面對符合國家戰略方向卻風險高的項目,市場不愿意投時,國資進場投資但不干預企業實際經營。一旦市場培育起來,及時撤出,將盈利滾動投入新的項目。合肥市已建立政府投資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等機制,設計協議轉讓、收益讓渡、國有股權評估掛牌轉讓等多種基金退出機制。
合肥探索建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容錯機制。合肥政府投資一線人士說,合肥市政府在投資京東方、長鑫存儲等項目時都面臨很大風險,但通過科學論證和果斷決策,最終取得不錯成果。這種敢于承擔風險的精神,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
面向“十五五”,受訪專家認為,未來需進一步探索政府投資多元化退出路徑,以及系統完善容錯機制,為優化各地投資提供更堅實的制度保障。 (《瞭望》2025年第44期)
編輯:吳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