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的杜瓦底座成功落位安裝。新華社發
2025年10月1日,我國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迎來關鍵時刻——杜瓦底座在安徽合肥精準落位。這個酷似“行星發動機”的裝置,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杜瓦底座是BEST的核心部件,能隔絕1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為超低溫工作的超導磁體提供隔熱保護。作為國內聚變領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它將成為承載整個BEST主機約6700噸重量的“超級地基”。杜瓦底座的安裝就位,標志著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BEST項目正式進入主機全面組裝階段,為實現我國的聚變能源夢想奠定堅實基礎。
在BEST之前,我國首臺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EAST已屢創佳績。就在今年1月,EAST實現億度千秒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核聚變發電的關鍵在于實現能量增益Q>1——即輸出能量超過輸入能量,并且穩定地轉化為電能,才能具備實際發電能力。然而,科學驗證與工程實踐之間仍存在巨大鴻溝。當前階段,EAST還無法實現持續的高增益能量輸出,難以將理論成果有效轉化為實際應用。
如果把核聚變能源的探索比作人類追尋飛行的歷程,那么讓“飛機離地飛行”還遠遠不夠,BEST要完成一次舉世矚目的“載重航行”。今年5月,全球首個采用全超導托卡馬克技術路線的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正式進入總裝階段,接下了EAST的“接力棒”。EAST證明了我們能夠實現高溫、長脈沖的穩態等離子體約束,BEST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突破,力爭通過燃燒等離子體實現Q>1,從而從聚變反應中獲取凈輸出能量。
如何填補“實驗堆”到“示范堆”的工程化空白,讓核聚變從實驗室走向實際工程?BEST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作為EAST的“升級版”,BEST選擇了一條“小而精”的技術路線。它首次采用緊湊高場超導托卡馬克技術和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優化了超導磁體系統布局和真空室結構。這使得BEST在相對較小的體積內擁有了更強大的等離子體約束效率,可以實現更高功率的聚變反應。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相比,BEST體積減小了40%,等離子體約束時間卻延長3倍。這種設計不僅降低了超導磁體和低溫系統的能耗,還顯著縮短了工程周期,減少了建設與運行成本。
“點亮第一盞燈”是BEST項目最形象的使命,也是我國聚變能源研究的中期目標。BEST計劃于2027年完成建設,并將在2030年實現世界首次聚變能發電演示,其示范成果將為建設可控核聚變電站提供核心技術支撐,加速全球聚變能源商業化進程。
從EAST到BEST,我國正在實現從科學驗證到工程實踐的關鍵轉型。當聚變工程邁向商業化應用,人類或將迎來跨時代的能源革命。
編輯:吳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