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撈一張宣紙大約7秒,而在宣紙制作的108道工序中,這無疑是最重要的7秒。
自1986年2月進入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擔任撈紙工開始,周東紅已經在水槽邊工作了近40年,這樣的撈紙動作重復了近兩千萬次,他那雙滿是老繭的手創造了年均完成生產任務150%的記錄,并始終保持100%的正品率。
40年堅守,成就100%正品率
“一簾水深、二簾水淺”,隨著紙簾在水槽中左右晃動,一張宣紙漸漸有了雛形。下水深淺、紙漿濃度、手上力度、配合程度……都是影響一張宣紙好與壞、厚與薄、成與敗的關鍵。由于至今難以被機器替代,全憑師傅手上經驗,故而撈紙的技術要求最高,容不得一絲差錯。
1985年拜師學藝時,怎么就選中了撈紙這道工序?周東紅說:“學徒的時候正好是夏天,曬紙車間溫度高達四五十度,進去直冒汗。然后到了撈紙車間,看一眼覺得挺簡單,加上又涼快,便索性選了撈紙。”而這“無心插柳”的選擇,便是成就一個大國工匠的第一步。
作為撈紙界的“天花板”,周東紅能撈出最薄四尺規格宣紙(2.8斤“一刀”,即一百張),也能撈出最厚的四尺規格宣紙(11.4斤“一刀”),還擅長制作難度頗高的“扎花”宣紙。在撈紙速度上,他和搭檔配合默契,平均不到20秒就能撈出一張濕潤宣紙,一天最多能撈1800張紙左右。
從1988年起,周東紅連續15次當選全廠先進生產者,成為遠近聞名的撈紙大師,也有越來越多的宣紙公司找到他,想請他去做管理,并許下了豐厚薪酬。看著身邊的師傅們越來越老、入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周東紅有過遲疑、有過動心,但最終他選擇了留下。“我扎扎實實地做下去,說不定能把這門技藝做得更好呢。”
2015年,周東紅當選全國勞動模范,并入選全國首批“大國工匠”;2016年,周東紅當選“全國十大最美職工”“心動安徽·最美人物”;2017年2月,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3年被認定為特級技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傳承創新,不減熱情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1500多年的歷史的宣紙近些年日益受到大眾的關注和喜愛。周東紅在做好本職工作之余,也有了新的身份、新的任務,他開始將更多精力投入新產品試制、新技術研發。
2010年,周東紅建議用塑料替代芒桿制造撈紙簾床,避免了傳統芒桿容易發霉、折斷等缺點,大幅提高簾床使用壽命,為企業節省了開支。次年,他又提出機械劃槽代替人工、不銹鋼代替木頭制作紙藥桶等建議,均被采納,為宣紙生產節約大量人力物力。
此后,周東紅參與了“香港回歸紀念宣”“建國五十周年紀念宣”“建軍八十周年紀念宣”等幾十種新產品試制,作為主要技術人員參與宣紙郵票試制,填補我國宣紙印制郵票技術領域空白。
除了創新產品和技術,周東紅還想帶出更多徒弟。
由于帶徒期間,師傅個人成品率大幅下降,每天至少浪費100-200張成品紙,因此不少撈紙師傅不愿帶徒。周東紅主動找到車間領導,擔負起帶徒弟的責任。他說:“這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智慧文化結晶,帶徒弟,必須算我一份!”在他的傳授下,已經有近20名徒弟成長起來,一個個成為撈紙車間的頂梁柱。
2023年9月,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在天津舉辦,“宣紙撈紙”榮獲“最受歡迎的十大絕技”之一,周東紅師傅在現場展示了他的撈紙手藝。
“我始終是一個工人。”盡管收獲了諸多榮譽,盡管年過半百不再年輕,但周東紅只要系上圍裙、站在水槽邊上,就依舊身手敏捷、全力投入。用心完成工作任務、帶好每一個徒弟,這就是周東紅對宣紙技藝保護與發展始終熱烈的愛。
編輯:吳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