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原來法律就像天井湖邊的護欄,保護我們不會掉進危險的深水區。”在銅陵市義安區實驗小學的法治課堂上,一個生動的比喻引發了孩子們的熱烈討論。近日,省委網信辦組織的“e法潤江淮”主題采訪團走進千年銅都,聚焦未成年人普法教育領域,探尋這座工業名城如何將法治的種子,精準播撒進青少年的心田。
從數字化普法e站到沉浸式法治教育基地,從校園法治課堂到“銅娃學法”品牌矩陣,銅陵市經過多年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未成年人普法教育體系。這個體系不僅讓法治教育“活”起來,更讓法治精神深深植根于青少年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

數字賦能,構建智慧普法新矩陣
在銅陵普法e站的網絡安全數字圖書館區域,孩子們輕點屏幕就能調閱《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全文及解讀。這個政企合作共建的900平方米空間,自2024年底建成以來已成為全市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教育的重要陣地。
“通過互動體驗,孩子們能更直觀地理解網絡安全的重要性。”講解員介紹,普法e站聚焦網信安全、量子安全、公共安全等四大安全領域,采用多媒體音視頻、在線數據展示和實物陳列等多種形式,系統展示“監測-防護-處置-管理”的網絡安全防護全流程。
截至目前,該普法e站已累計接待100余批次,參觀人數達5000余人。這里不僅是普法宣傳的場所,更成為助力網絡安全宣傳周、全民數字素養提升月、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等主題活動常態化開展的重要平臺。
銅陵市司法局工作人員張亮在分享中提到,他們精心策劃的“銅娃學法說國安”短視頻挑戰賽,鼓勵中小學生化身“普法小主播”,創作出200余部主題鮮明、生動有趣的普法作品。這種數字化普法形式,將枯燥法條轉化為青少年樂于接受、主動傳播的“指尖正能量”。

多元協同,打造法治教育新格局
在銅陵市中級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一群系著紅領巾的學生正在模擬法庭上全神貫注地扮演審判長、公訴人和辯護人。這個2021年9月揭牌的基地,已成為全市青少年法治實踐的生動課堂。
“我們要讓法治教育從‘說教式’向‘體驗式’轉變。”基地工作人員表示,他們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雙向模式,常態化開展模擬法庭、法治夏令營等活動,并創新推出原創動漫IP“銅銅”“陵陵”及系列普法微動漫,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提升普法實效。
在銅陵市義安區實驗小學這所百年老校,法治教育已深度融入“明倫教育”體系。據介紹,學校將法治教育納入“五育并舉”示范校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情景劇、主題班會、法治手抄報等多種形式,讓抽象的法治知識變得生動可感。
“以前覺得法律很遙遠,現在才知道它時刻保護著我們。”一名參加完法治主題班會的學生說。這種認知的轉變,正是學校堅持將法治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的成果體現。
銅陵市還創新建立“銅草花”普法聯盟,聚合法院、檢察院、公安、司法、教育等多部門力量。據統計,“銅娃學法”品牌自2017年啟動以來,已累計舉辦法治講座超900場,惠及師生10萬余人次,實現了“普法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育人效果。
機制創新,筑牢健康成長防護網
銅陵市在未成年人普法教育中探索出的“四分法”工作模式,成為推動普法教育提質增效的重要保障。這套包含“責任分領、對象分類、項目分創、場景分設”的工作機制,讓普法教育更加精準高效。
在責任分領方面,銅陵市打破部門壁壘,構建起多方聯動的普法工作格局。銅陵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依托“銅草花”普法聯盟,明確各部門責任分工,同時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形成了強大的“普法合力”。
在對象分類上,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法治需求,開發了28門針對性法治課程。五年來,通過精準“滴灌”式的普法教育,有效提升了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項目分創方面,推動普法從“簡單疊加”走向“深度融合”。“法護青苗”項目為困境兒童提供法律援助151件次;“銅司有愛·法治助學”項目走進農村,發放助學金10萬元,讓孩子們感受到法律的溫度。
在場景分設上,創新性地把法治元素融入非遺,帶領孩子們做法治剪紙、竹馬燈。在今年的“箏傳法典·五月有約”DIY法治風箏活動中,幾百個孩子在草地上畫風箏、放風箏,將法律知識潛移默化地植入心中。
銅陵市中級人民法院還通過選派法治副校長、開展“開學第一課”、制發家庭教育指導令、發布典型案例等多種形式,將普法教育延伸至學校、家庭與社會,構建起全方位的未成年人保護鏈條。
普法e站的燈光漸次亮起,又一批參觀的孩子們帶著法治的種子離去。銅陵這片法治教育的創新沃土上,多部門協作的未成年人普法教育體系已從一顆種子長成能夠為孩子們遮風擋雨的法治之樹。這條用愛與智慧鋪就的法治教育之路,正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長歷程,為法治中國建設貢獻著銅陵智慧。
編輯:吳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