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當“八龍紋金帶扣”變身時尚冰箱貼;當黃梅戲經典造型化作卡通鑰匙扣;當厚重的銅成為掌心盤玩的“海參”……徽風皖韻正以輕盈靈動的姿態,融入現代生活的日常。這股創新浪潮的背后,離不開版權保護的堅實支撐,它為創作者保駕護航,激活安徽文創產業“一池春水”。
“我們這次帶來的,都是基于館藏文物和安徽文化開發的文創新品,總共60多款、200多件。而且我們的原創產品,全部做好了版權登記。”安徽博物院工作人員張婭介紹,近年來安徽博物院逐步構建起從商標、專利到知識產權登記的系統化保護體系。“保護好版權,其實就是推動文創發展,把文化價值真正變成市場價值。這次來參展也是想借助這個平臺,把我們的版權工作做得更扎實,提高大家的版權意識,讓創意更有保障。”

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展臺,以“八龍紋金帶扣”為靈感設計的冰箱貼等產品引人注目。“所有產品從設計之初就啟動了版權保護,目前每一件都已完成登記。”工作人員表示,設計團隊會結合年輕人喜好,對文物元素進行IP化與時尚化改造,讓古老文物更貼近現代生活。“版權保護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文創的核心就是創意,如果不保護好版權,很容易打擊原創者的積極性。”他表示,希望通過這次展會與同行多交流,也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版權保護。

亳州知毫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聚焦當地“兩大IP”華佗五禽戲與曹操,推出了一系列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文創產品。“產品設計完成后立即申請版權登記,目前線上登記作品已超200件。”現場負責人李東介紹,五禽戲系列涵蓋手工香包、盲盒等十余個品類,曹操系列則走起幽默路線,配以“生發”“養生”等俏皮文案。
李東表示,這是企業首次參加版博會,既增強了版權保護意識,也收獲了市場對產品的認可。“未來我們計劃在版權保護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創新,推出更多好產品走向市場。”

“我們這次帶來了40多種銅文創,既有經典款,也有為本次版博會特別設計的新品。”銅陵市觀銅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展臺現場負責人王濤介紹。他拿起一款廣受歡迎的新品舉例:“比如這款為這次在青島舉辦的展會定制的銅海參,寓意‘情深似海’。”
常規產品中,“馬上有錢”銅馬和寓意“紅利”的銅荔枝尤其受歡迎。“它們寓意好、造型可愛,很符合如今年輕人的喜好。”王濤認為,保護版權讓企業更敢投入創新。“版權保護讓我們原創設計者更有底氣。”

在“安徽有戲”的展位前,一系列融合黃梅戲經典曲目與卡通元素的文創產品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戲曲人物形象的杯子、《天仙配》主題擺件等,讓人忍不住拿起細看。
“這次來參加版博會,我們不僅展示了‘安徽有戲’的原創黃梅戲文創,也直接對接了版權機構、同行和潛在客戶,收獲了不少合作意向。”安徽有戲數字傳媒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孔馨苒說,“這次參展讓更多人看到了文創產品背后的版權價值,消費者對正版的認同感明顯增強了。”
孔馨苒介紹,公司目前已獲得200多項作品登記證書,“這既是法律保障,也是市場競爭力。好的版權環境,能讓我們更專注地投入創作,把產品和品牌做得更好。”

在廬州窯展臺前,“合肥對杯”等系列文創產品深受觀眾喜愛。“雖然是首次參加版博會,但收獲遠超預期。”展臺現場負責人吳云龍說。
讓他感到欣喜的,不僅是現場達成的銷售額,更是意外獲得的合作機遇,其原創作品“合肥對杯”不僅吸引了眾多觀眾,更引起了黑龍江、甘肅等地文創團隊的關注,雙方在現場就擦出了合作的火花。“我們互相留了聯系方式,大家都認為在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合作前景令人期待。”吳云龍說。
“優秀的原創設計一旦亮相就很容易引發關注,而正是因為有完善的版權保護作為后盾,我們才敢于充分展示創意,放心開展合作。”吳云龍說,目前公司已有1400多件作品完成了版權登記。“這既是對創意的保護,更是我們開拓市場的底氣。”

在靈璧縣九銘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展位前,從靈璧磬石雕琢的鐘馗看盤,到3D打印的鐘馗手辦,鐘馗文化以各種形態呈現在觀眾面前。
“我們這次帶來了鐘馗文化的全系列周邊。”公司工作人員拿起一個表情可愛的鐘馗手辦說,“為了更貼近年輕人,我們把傳統形象做得更親切了,但辟邪鎮宅的寓意一點沒變。”
這些產品深深扎根于靈璧本土,既有用靈璧石雕琢的看盤,也有本地“鐘馗酒”。“所有產品都蘊含著靈璧的文化基因。通過這次版博會,我們更加意識到要用版權保護好這些創意,讓更多人了解傳統的鐘馗文化。”

“我們這次帶來的是用創新銅箔工藝打造的裝飾畫,一共20幅,都很適合裝點年輕人的小家。”安徽秋程環境藝術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楊欣介紹道。這些作品融合了剪紙、青銅浮雕等傳統技藝,主題涵蓋花鳥、青銅紋樣、京劇人物等,風格現代又不失東方韻味。

“我們希望通過版權保護,讓手藝人能夠有信心創作更多的作品。”楊欣說,越來越多的創新正為銅陵銅藝注入活力。目前,公司所有原創作品均已完成版權登記,同時也與知名IP開展了授權合作。“只有讓原創者得到尊重,傳統工藝才能真正地傳承下去。”(記者呂文衛)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