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要著力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今年盛夏,我省積極克服旱情等不利因素影響,夏糧總產352.4億斤、居全國第3位;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今年上半年脫貧縣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國第一;鄉村產業蓬勃發展,截至6月底,全省綠色優質農產品總量規模穩居全國第一方陣;縣域經濟不斷壯大,肥西縣、肥東縣、長豐縣在全國“百強縣”中位次分別由2024年的第70位、第74位、第77位上升至2025年的第54位、第68位、第72位……
牢記殷殷囑托,全省上下在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上下真功、求實效,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積極探索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的有效路徑,加快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筑牢根基高水平建設江淮糧倉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秋糧產量占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面對當前持續陰雨天氣給我省沿淮淮北地區秋收秋種帶來的挑戰,我省各地緊急動員、迅速行動,爭分奪秒搶收成熟秋糧,做到秋糧一日不到手、秋收工作一日不放松,力保“豐收在望”變“豐收到手”。
16個省級包保組下沉一線助力秋糧搶收搶烘;全省753個農機應急作業隊全部投入使用,啟動“南機北援”行動,全力開展機收作業;全省2萬臺烘干機24小時滿負荷投入使用,日烘干能力超過70萬噸……截至10月19日15時,全省已收秋糧面積超5000萬畝,收獲進度超七成。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去年,我省糧食總產量836.9億斤,居全國第5位,連續8年穩定在800億斤以上。
站在高起點之上,進一步深挖糧食增產潛力,并非易事。我省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積極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建設江淮糧倉,扛牢糧食保供責任,讓“中國飯碗”多裝優質的安徽糧。
著力穩面積、提單產、增效益,我省高水平建設江淮糧倉,聚焦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優鏈、優農“四良兩優”多點發力,多種糧、種好糧。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超6500萬畝。
“我要靠科學種田,讓更多人吃飽飯。”回憶起自己年輕時選擇種地的初心,今年72歲的太和縣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黨支部書記徐淙祥如是說。不甘心只做“老把式”的徐淙祥像“新農人”一樣,堅持科技興農,培育優良品種,將北斗導航、無人機飛防等農業新科技引入農田,使許多“望天田”變成“高產田”。今年7月,他被中央宣傳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藏糧于地,還要藏糧于技。我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7%、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6%,均居全國前列。種業這一農業“芯片”產業持續做強,雜交水稻種子出口量連續6年居全國第1位,今年上半年,全省有10個品種入選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今年8月,我省還與全國頂尖農業科研院校成立“1+5”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共同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遍布江淮大地
農村是廣大農民群眾的家園,也是很多城鎮居民的樂園。
在鳳陽縣小崗村,盼盼食品、蒸谷米等多家農業企業在此落戶,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在阜南縣曹集鎮西田坡莊臺,當地大力推進適應性農業,發展芡實、蓮藕、稻蝦共作等生態農業,走出了一條既護生態又增收入的新路子;
地處大山深處的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通過不懈奮斗,文旅產業提質升級,國慶中秋假期民宿、農家樂家家生意火爆,游客數量突破4萬人次……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我省聚焦“守底線、增動力、促振興”,突出產業、就業幫扶,縱深推進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脫貧人口、監測對象實現就業超190萬人。
提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水平,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點任務。我省大力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政策,全力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圖景,持續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淮南牛肉湯、徽州臭鱖魚、霍邱鵝肝……充滿地域特色、鄉土氣息的農產品滋潤億萬“舌尖”。我省做好“土特產”文章,推進特色、綠色農產品種養,截至6月底,全省綠色、有機、名特優新農產品總數達7652個。
我省堅持推動鄉村富民產業升級,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大力推進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建設,打造皖北高端綠色食品產業集群。今年上半年,十大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產值超7500億元,皖北五大集群全產業鏈產值超2100億元。
以環境“高顏值”提升農民“幸福值”,以生活“便利度”提升群眾“滿意度”,我省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統籌推進農村道路、供水、電網、5G、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養老、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配套。目前全省在建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616個,省級中心村9886個,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遍布江淮大地,正在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人民的休閑旅游“大花園”。
我省把“和”的理念貫穿和美鄉村建設的全過程、各方面,不斷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用好“六尺巷工作法”等基層治理有效方式,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持續推進平安鄉村建設,農村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縣域發力繪就以城帶鄉發展新圖景
作為連接“城尾鄉頭”的重要紐帶,縣城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單元,也是城鄉要素流動的“樞紐站”。
一年來,我省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著力加強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發力壯大縣域經濟,把縣城作為實施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行動的重要抓手,下大力氣提升縣域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發展水平,持續加力推進縣域以城帶鄉發展。
我省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2024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2.6%。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21.1萬公里,具備條件建制村通公交比例達到70%,全省農村公路提質改造工程已開工3023公里。加快實施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和淮河以南地區農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推進農村供水縣域統管,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9%。
產業興,則縣域興。“我們出臺《進一步推進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若干措施》,布局規劃建設140個縣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集群,成功創建了16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構建形成‘縣縣有集群、一業一特色’的發展格局,呈現出‘發展貢獻持續提升、集聚效應不斷增強、產業特色優勢顯現’的發展態勢。”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2024年,全省140個縣域集群營業收入達1.8萬億元,占全省規上工業營收比重的33.3%,其中,營收超100億元的集群47個。
皖北地區縣域廣闊、人口眾多,突破突圍任務更重,是我省壯大縣域經濟的一大主戰場。去年以來,我省在皖北地區采取“超常規打法”,集中布局、集中資源、集中力量、集中攻堅,以“兵團式”“陣地戰”方式,打造皖北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四大重點產業集群,不斷增強皖北地區高質量發展動能。2024年,皖北重點產業集群招引落地重點產業項目3317個,總投資超1萬億元。
連通皖北眾多縣域的宿淮蚌城際鐵路、徐淮阜高速公路等大通道加快建設,縣域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不斷攻堅突破。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不斷深化,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吸引更多優質資源和項目落戶,更多優質教育、醫療、養老資源加快向皖北縣域延伸布局。
在推動皖北振興的同時,安徽大力實施現代化合肥都市圈培育行動,加快蕪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發力構建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為依托、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全省區域協同更緊密、集聚輻射更有力。
新時代新征程,我省持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促進縣域以城帶鄉不斷突圍進階,在城與鄉的“雙向奔赴”中繪就融合發展、共同繁榮的美好畫卷。
■ 本報記者 許昊杰 張彩莉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