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9月22日,首列中歐班列(合肥)JSQ籠車新能源整車專列,滿載290臺“合肥造”新能源汽車從合肥北城鐵路綜合物流園下塘鐵路專用線緩緩啟程,發運目的地為阿拉木圖和塔什干,運輸時間分別為16天和22天。
這趟滿載“安徽制造”的班列緩緩駛出,成為當年安徽開行的第900列中歐班列——這條覆蓋20個國家176個城市的“鋼鐵絲路”,已從2014年每月1-2列的“新生力量”成長為每日3-4列的“貿易干線”。
這列穿梭亞歐大陸的“鋼鐵駝隊”,恰似安徽改革開放的一個微觀視角:它既承載著本地產業升級的成果,也折射出制度創新的紅利,更見證著內陸省份打破地理邊界、擁抱全球市場的突破。過去數年,安徽以1500余項改革任務為抓手,孕育1400多項制度性成果,從自貿試驗區的監管創新到科創產業的協同躍升,從傳統產業的煥新到開放通道的織密,正以獨特的“皖”道邏輯,在長三角腹地書寫著內陸開放的新路徑。
制度創新:破題內陸開放的"皖式解法"
對于不沿邊、不靠海的安徽而言,制度創新是打破地理限制、激活開放動能的“第一把鑰匙”。
2020年安徽自貿試驗區掛牌以來,這片1194.96平方公里的區域,始終以“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的姿態,將改革任務轉化為企業可感知的發展紅利,多項創新成果成為全國復制推廣的“安徽經驗”。
在蕪湖港朱家橋港區國際集裝箱碼頭,滿載著奇瑞汽車的貨輪整裝待發。在滬皖“聯動接卸”海關監管新模式護航下,這批車輛無需轉關申報,便可以一路順江而下,經由上海港洋山港區遠渡重洋。
“全程僅需一次申報、一次查驗,大大縮短了通關運輸時間和物流成本。今年9月,商務部印發推廣自貿試驗區第六批“最佳實踐案例”,“聯動接卸”監管新模式成功入選。聚焦擴大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安徽自貿試驗區積極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進出口額占全省比重由2021年的22.3%提高到2025年前8個月的31.1%,帶動全省進出口從全國第13位躍居第9位。
知識產權保護是科創企業的“生命線”,安徽在這一領域的制度突破同樣走在前列。近日,商務部發布自貿試驗區第六批“最佳實踐案例”,合肥高新區“商業秘密保護新模式”成功入選。
針對企業商業秘密保護中存在的“舉證難、成本高、周期長”等痛點,合肥高新區市場監管局立足市場監管職能,在全國首次構建“標準+認證+運用”的全鏈條商業秘密保護體系,推動商業秘密保護關口前移,著力提升企業保護意識和能力,實現保護重心由事后維權向事前預防轉變。
制度創新的紅利不僅惠及科創企業,更滲透到實體經濟的方方面面。奇瑞汽車在蕪湖港享受到的“聯動接卸”監管政策,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物流成本大幅降低30%,多年保持中國品牌汽車出口第一。2025年1-7月,安徽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71.2億元,同比增長20.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截至2025年10月,已有30家境外世界500強企業在安徽自貿試驗區設立39家企業,占全省外資世界500強企業總數的1/5。這些企業涵蓋汽車制造、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如德國大眾、美國康寧、法國圣戈班等龍頭企業持續增資擴產,推動安徽成為外資布局長三角的重要節點。
科創+產業:鍛造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如果說制度創新是安徽開放發展的“地基”,那么“科創+產業”的深度融合,則是撐起這片土地高質量發展的“梁柱”。依托大科學裝置集群的獨特優勢,安徽將科研突破轉化為產業優勢,在量子信息、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等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讓改革成果真正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在合肥西郊的科學島上,“人造太陽”EAST裝置持續刷新紀錄——2025年1月成功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穩態運行1066秒,較2024年成果進一步突破,為全球聚變研究提供關鍵支撐。
這些大科學裝置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科研工具,而是成為培育新產業的“孵化器”:依托同步輻射裝置,科大國盾研發的量子通信設備已應用于金融、電力等領域;穩態強磁場實驗室孵化的巨一動力,成為比亞迪、蔚來等車企的核心供應商。目前,合肥已累計形成大科學裝置衍生科技成果200余項,孵化科技型企業近50家,帶動聚變能源、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蓬勃發展,助力科創“關鍵變量”轉化為發展“最大增量”。
量子信息產業的崛起,更是安徽“科創+產業”融合的典范。目前,合肥已培育集聚91家量子科技企業,擁有24個省級以上研發平臺,量子信息產業相關專利數量超2000件,整體實力位居全國前列。“合肥量子城域網”已鋪設1147公里網絡光纖,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網,覆蓋廣泛,應用多元。基于此網絡推出的全球首個運營商級量子加密辦公應用——量子密信,已廣泛應用于政務、公檢法、金融等領域,服務用戶超500萬。這種“科研突破-產業落地-全球合作”的模式,讓安徽在量子領域成為全球創新版圖中不可忽視的“坐標”。
科創成果的轉化,最終要落在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上。在蕪湖的智界超級工廠,一分鐘就能下線一輛車。這座由華為與奇瑞聯合打造的現代化智能制造基地,不僅以其工業4.0和燈塔工廠標準重新定義了中國汽車制造的標桿,更成為安徽省從傳統制造邁向智能制造的代表工廠之一。
傳統產業也在改革創新中煥發新生。作為國家級塑料包裝產業基地,桐城曾深陷“低價競爭、高耗低效”的困局,4800余家包裝企業中九成以上以低端代工為主,利潤率不足8%。借助綠色轉型與智能升級雙輪驅動,當地企業掀起“材料革命”與“智造革新”:安徽同力新材料研發玉米淀粉基全降解材料,產品通過歐盟認證打入高鐵、航空高端市場;安徽繁榮包裝引入AGV機器人與MES系統,實現全流程數字化追溯,產品不良率下降40%,單線日產能提升至70萬平方米,是傳統模式的3倍。
2025年上半年,安徽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585.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2%。出口代表綠色低碳的“新三樣”產品371.3億元,增長67.8%。傳統產業與新型貿易模式的結合,正在重塑安徽的外貿格局。
通道織網:構建內外聯動的"開放動脈"
內陸省份要實現高水平開放,必須打破“地理壁壘”,構建便捷高效的開放通道。安徽以“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為目標,打通中歐班列、航空貨運、江海聯運等多條“出海通道”,讓江淮大地從“內陸腹地”變為“開放前沿”,為改革成果走向全球搭建起立體交通網絡。
與其他城市的班列不同,安徽的中歐班列帶有鮮明的“產業屬性”——新能源汽車、光伏組件、筆記本電腦等本地產品占比超89%,真正實現“安徽制造”直達歐洲市場。
合肥本土企業聯寶科技的筆記本電腦,通過中歐班列運抵德國杜伊斯堡后,24小時內就能分發至歐洲各國,物流時效比海運縮短20天,成本比空運降低60%。為了進一步提升效率,安徽還創新推出“跨境電商+中歐班列”模式,六安婚紗、合肥家電等產品通過“班列+海外倉”的組合,實現“一鍵下單、全球直達”。
空中通道的建設同樣提速。合肥機場初步形成了貫穿歐洲、美洲、東亞的國際貨運航線網絡。依托“跨境電商綜試區+航空貨運樞紐”的聯動優勢,合肥成為全國最大的跨境電商出口基地之一。今年5月,列日航線的開通為安徽與歐洲的國際貿易往來搭建起又一條高效穩定便捷的空中通道,可助力安徽持續拓展國際經濟貿易,打造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
內河港口的“江海聯運”則讓安徽實現“借港出海”。蕪湖港通過與上海洋山港合作推行“聯動接卸”模式,貨物在蕪湖港完成報關、查驗后,可直接通過長江航線運至洋山港裝船出海,無需二次查驗,運輸時間縮短20%。這種模式已擴展至南京港、武漢港,形成覆蓋長三角、長江中游的內河航運網絡。
從合肥國際陸港的班列鳴笛,到科學島的大科學裝置運轉,再到蕪湖港的貨輪啟航,安徽的改革實踐始終圍繞“內陸開放”這一核心命題展開。1500余項改革任務不是零散的政策堆砌,1400多項制度性成果也不是靜態的文件集合,而是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際動能——讓自貿試驗區成為制度創新的“試驗田”,讓大科學裝置成為產業培育的“發動機”,讓中歐班列、航空航線成為連接全球的“傳送帶”。
如今的安徽,不再是長三角的“追趕者”,而是成為內陸開放的“引領者”。未來,隨著改革的持續深化、開放的不斷擴大,江淮大地必將在新時代的開放浪潮中,書寫更多“皖”美篇章。(記者史睿雯)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