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歙縣是徽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千年文脈綿延不絕,非遺項目如繁星般璀璨。而如今,這些古老的非遺技藝,正通過“非遺進校園”活動,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孩子們心中最耀眼的文化明珠。

(近日,歙縣育鴻學校舉行非遺進校園活動。吳建平 攝)
走進歙縣的校園,你會發現,非遺不再是博物館里冰冷的展品,而是孩子們手中躍動的魚燈,是課堂上飄出的木雕清香,是操場上那一聲聲激昂的徽劇唱腔。在這里,非遺與孩子們的距離,被無限拉近。
歙縣的魚燈文化,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在歙縣溪頭中心學校,當民間藝人帶著色彩斑斕的魚燈走進教室,孩子們的眼中瞬間閃爍起好奇與興奮的光芒。魚燈的制作工藝復雜而精妙,每一針、每一線都蘊含著古老智慧。孩子們在民間藝人的指導下,親手觸摸那柔軟的紙張,小心翼翼地為魚燈上色、裝燈。那一刻,非遺不再是遙遠的傳說,而是觸手可及的溫暖。孩子們的笑聲與魚燈的光影交織在一起,仿佛在訴說著古老與現代的奇妙相遇。
而安徽省行知學校,則為非遺傳承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作為全國首家非遺職業教育集團的發起學校,以及全省雙優中職學校,這里將非遺技藝融入職業教育課程,形成了“非遺+職教”的特色模式。近年來,該校已經培養縣級以上非遺傳承人88人,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在這里,非遺傳承人不僅是技藝的傳授者,更是文化的傳播者。木雕、竹雕、硯雕……這些傳統技藝在校園里煥發出新的光彩。“學生們在學習技藝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精湛的手藝,更深刻理解了非遺背后的文化內涵。”該校職教處主任許斌表示。
據了解,歙縣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個,省級代表性項目24個,市級64個,還有縣級170個。不少學校都將非遺傳承與“一校一品”結合起來,為校園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更為師生們厚植深厚的文化基因。如璜田中心學校的徽劇、三陽學校的打秋千和富堨中心學校的剪紙等,都開展的有聲有色。
為了讓非遺文化更加生動、更具吸引力,歙縣的“非遺進校園”活動不斷創新形式。在非遺作品展示區,孩子們可以近距離觀賞木雕、竹雕、版畫、剪紙等多種非遺作品,并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親身體驗制作過程。這種沉浸式的體驗,不僅增強了學生對非遺文化的理解,還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
編輯:葉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