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快樂每從辛苦得,便宜多自吃虧來。”黟縣西遞村瑞玉庭中,一副傳承百年的錯字聯道破胡氏智慧:“快”字少一點,享樂需節制。“辛”字多一橫,付出要加倍。“多”字少一點,貪念不可存。“虧”字多一點,包容納百川。在西遞村,這樣的楹聯有很多,胡氏家族將族規家約融入日常,凝練成200余幅意蘊深厚的古楹聯,懸于祠堂梁柱之間,滋養著一代代西遞人。如今,這一傳統以嶄新的形式得以延續:每一戶西遞村民認領一幅古楹聯作為自家的家風,由村委會統一制作成“書香門牌”,成為規范家庭言行的“精神戒尺”。

厚德傳家、知行合一的文化根脈
“忍三分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在西遞村中心街內,有一處“拐彎抹角”的徽派老宅大夫第,它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是西遞村胡文照的祖居,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胡文照曾任桐廬、淳安知縣、開封知府,在地方任職期間治理卓有成效。辭官歸隱后,他將治理心得用于教育后代并做到身體力行。古徽州山多地少,人口聚居稠密,村內道路狹窄,胡文照在修建祖居時,考慮到行商走販拉貨挑擔不易,主動將廚房正門退一步,正屋墻角削去三分,方便路人挑擔、推車、行走。此舉一出,四鄰深感敬佩,紛紛效仿。不久,西遞村巷陌寬敞,禮讓成風。這“退一步”的智慧,歷經百年滄桑,至今仍在青石巷陌間無聲流淌,滋養著一代代西遞人。在大夫弟門額上他親筆題下五個篆體字“作退一步想”,提醒后人遇事退一步,已成為古徽州“息紛止爭”文化精髓的實物見證。

薪火相傳的“聲聲”不息
夜幕垂落,千年古村西遞漸漸靜了下來。“咣——”一聲銅鑼響起,“西遞義務大更隊”隊員穿透深巷,敲出一片心安。對西遞人來說,這是刻進骨子里的節奏,是家風傳承中那一道沉穩的底色。西遞村木質建筑多,全村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224幢,其中124幢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范圍,防火自古以來便是頭等大事。小時候,“風高物燥,小心火燭!”的調子是伴隨西遞村人入夢的搖籃曲。而這言傳身教的根基,正是胡氏家族代代相傳的家風--“能受苦方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這家風訓誡西遞后人,真正的擔當不計較付出與回報,而在于心甘情愿的奉獻。守護家園不再只是一項任務,它成了融入西遞人血脈的自覺,西遞義務打更隊志愿服務隊用自己的行動去踐行家族傳承的信念。
打更隊的隊員曾少過,但一直沒斷過。現如今打更隊成員有12人,常年負責參與打更的有8人,他們從事著各行各業,有村干部、農民、退役軍人、保潔員,年齡構成也差別頗大,有20多歲的年輕人,也有70多歲的退休老人。在打更隊的守護下,西遞村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未發生一起火災,完好地保持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原貌。

敬愛堂的守護者
從而立之年走到古稀之年,西遞村村民胡曉雯用33年時間認準一件事——守護好西遞村最大的祠堂敬愛堂。在西遞人的心目中,敬愛堂不僅僅是一座古建筑、一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更承擔著祭祖、追憶等多重功能,是連接情感和鄉愁的紐帶,是承載著徽州文化的象征。胡曉雯的父親胡星明曾為西遞村古建筑東奔西走,引領了當地古民居日常保護,活化利用的進程。“守身如執玉,積德勝遺金……”這副楹聯,不僅是祠堂的牌匾,更是胡曉雯家一脈相承認領的家風內核。它教導后人不以金玉為貴,而以持守清白、行善積德為真正傳家之寶。這種價值觀念深深植根于胡曉雯的內心,讓她對敬愛堂、對西遞文化愛得深沉。23歲的胡曉雯做出人生最重要的決定,她毅然辭去了外地工作,回鄉從父親手里接過文物保護的接力棒,成了西遞村最大的祠堂——敬愛堂的文物保護員,日復一日的守護、巡視,保護了古建筑的完好無損,為八方游客留住了這方歷史文化的余蔭珍寶。
黟縣西遞村深入挖掘徽文化中的德治因子,將傳統的家風家訓與現代基層治理相結合,整理應用家風家訓資源,創新實施“一戶一楹聯一家風家訓”制度,讓古老的家訓重新煥發現代生命力,成功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治理效能的雙提升。
編輯: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