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在黟縣碧陽鎮豐梧村樸蔓農場內,綠草如茵,花團錦簇,燈籠高懸,在金燦燦的稻田映襯下更顯流光溢彩。樸蔓農場為農旅綜合體項目,由上海華南文旅集團注資企業黃山樸蔓商業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投資、運營,總投資1.3億元,利用豐梧村田園風光和傳統村落,創意打造煙雨徽州、田園徽州、村落徽州獨特IP和沉浸式、差異化、體驗性“旅游+”新業態。
樸蔓農場的模式只是當地農旅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據了解,樸蔓農場利用當地“五黑”品牌規模,推進現代化生產線精深加工,同步推行線上線下旅游商品和文創產品銷售及農場觀光、農事體驗、農業拓展項目,創造性開展“兩山銀行”試點,收儲改造村集體廢棄廠房,租賃村民閑置房屋,流轉千畝低效拋荒地,采取種植、加工、體驗、銷售全產業鏈運營模式,以收取租金、參與務工、入股分紅、合作經營、推廣電商等方式,帶動集體經濟增收、群眾致富。
黟縣地處皖南山區,始建于公元前221年,境內完整保存1684幢明清古建筑,擁有西遞、宏村2處世界文化遺產、92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保單位4處)、6個全國歷史文化名村、44個中國傳統村落8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中國明清古民居博物館”“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近年來,黟縣依靠獨特的資源稟賦,圍繞文化遺產和田園風光,將旅游和農業相融合,走“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成為鞏固脫貧成果的有效方式,助力鄉村振興。
多元布局 走全域旅游發展新路
堅持保護為先,對全縣1684處不可移動文物,創新多種業態、產權流轉、古村落古民居整合等保護利用模式,對瀕危和重點古民居實施搶救性保護,最大限度保留和恢復古村落肌理,成功申報中國傳統村落44個。激活鄉村資源,將“村莊變景區”作為促進群眾增收的有效途徑,通過設置采摘游、賞花游、農耕體驗游等精品線路,成功打造柯村油菜花、五里桃花等“一村一品”特色村34個、農旅精品線路10條,年吸引游客200余萬人次,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2%,人均存款位居全省前列,西遞村、塔川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
編制《黟縣全域旅游發展規劃》,依托縣域文化、鄉村、生態等資源,深入實施“旅游+”戰略,探索與文化、研學、民宿、休閑等領域的多元融合發展,打造秀里影視村等影視創作基地,建成6大研學游基地,形成8個民宿群。截至目前,全縣共發展民宿客棧903家,年接待過夜游客220萬人次,旅游從業人員達2萬多人。2020年首屆全省民宿大會在黟縣召開。成功打造《宏村·阿菊》《西遞傳奇》等夜娛產品,推出“五黑”旅游伴手禮,開發開蒙禮、過大年研學游特色活動,培育越野賽、宏村滑翔動力傘基地等康體旅游業態,建成23處“百佳攝影點”、徒步攝影線路13.6公里,“十三五”期間年均綜合接待游客1083萬人次,旅游收入達89.2億元。
生態農業 點亮“多彩”新田園
立足生態綠色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蠶桑、茶葉、果蔬、木竹、花卉苗木等特色生態農業基地建設,不斷加快生態農業發展步伐,擴大生態農業規模。出臺了《黟縣農村綜合改革實施方案》《黟縣特色種養業扶持政策》《土地流轉一意見兩辦法》等政策,實施融資風險補償基金支持主體發展政策,對產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農業金融支持做出明確導向,鼓勵大學生、農民等返鄉創業,引導社會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迅猛發展。2014年以來,該縣每年安排資金600萬元以上,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特色種養業予以支持;融資風險補償基金則專門針對家庭農場、合作社提供弱擔保、無擔保貸款,幫助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資金周轉、貸款難等問題,目前基金規模1260萬元,累計放貸790萬元。
針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鼓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生產能力、加強生產管理等,目前全縣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達6.7萬畝,流轉率65%,培育適度規模經營主體達170多個;針對合作社,通過股份合作、產業互補、平臺共享等方式,建立更加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打造發展產業聯合體,成功培育產業聯合體4個;針對龍頭企業,鼓勵、引導發展品牌建設和精深加工,幫助企業開展掛牌上市,提升品牌影響力,桃源罐頭、有農公司已在省股權交易所農業板掛牌。
大力推廣良種、良法、良技等集成配套技術,先后引進瓜、果、蔬菜等新品種和水稻、油菜良種近40個,推廣應用畜禽水產生態養殖、測土配方、病蟲害統防統治等先進實用技術60項。推行生態配方,實行農藥、化肥集中配送,建成農藥、化肥配送網點43家,配送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43噸,推廣配方施肥1.2萬噸。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累計完成秸稈還田綜合利用33918畝。推進農村沼氣“一池三改”、生態家園富民等工程,已建成農村沼氣池9179口,建設生態家園富民模式示范村5個,發展生態家園富民工程農戶4301戶。
農旅融合 拉升農民幸福指數
初秋時節,瓜果飄香。碧陽鎮陶村生態果園內,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綴滿枝頭,陽光玫瑰品種的葡萄正值采摘期。走進果園深處,一片片獼猴桃果樹隨地勢蔓延開來,一串串飽滿碩大的獼猴桃果實掛在藤蔓上,讓人垂涎三尺。
據陶村生態果園負責人胡中權介紹,果園內種植的獼猴桃品種是紅心獼猴桃,口感俱佳,九月上旬進入采摘期,采摘下即可品嘗,非常受游客歡迎。據了解,該果園流轉農戶閑置土地,一年一畝租金800元,共流轉100余畝土地。同時果園采取生態種植管理方式,堅持人工除草,施農家有機肥,大量的用工需求為村民提供了務工機會,一年務工支出近20萬元。不僅解決了土地拋荒難題,還促進了村民增收致富,有力地推進鄉村振興。
該縣圍繞茶葉、木竹、果蔬、養殖等農業特色產業和農業基地(園),推出農業生態觀光游、農耕農事體驗游,逐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了柯村油菜花、石林花海、五溪山杜鵑、塔川秋色、五里桃花等一批鄉村旅游特色點。同時完善配套服務設施,立足全域旅游發展需求,一體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建設,基本完成等級完善的旅游集散中心、公路服務區、生態停車場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實現村級停車場全覆蓋。
目前,黟縣成功打造柯村油菜花、五里桃花等“一村一品”特色村34個、開發農業旅游精品線路10條、培育茶園民宿、田園綜合體等農旅融合業態25處,上半年吸引游客500余萬人次,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2%。
編輯: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