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參觀紅色紀念館,走一段“紅軍路”,再卸下行囊走進百福農家紅色食堂吃一桌鄉間土菜。在徽州區富溪鄉碣石村,越來越多的“紅色旅游”將靜止的呈現變成了親歷的體驗。紅色有底蘊,致富有力量。碣石村第一書記胡傳嘉說:“今年到目前,村里紅色旅游項目共接待4600余人,收益21萬余元。”
鄉村旅游是黃山市山區脫貧攻堅的特色路徑,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據悉,目前全市有七成以上的村莊吃上了“旅游飯”,10多萬農民從事旅游相關產業,徽州民宿經營收入超15億元。
近日,省政府發布2020年度目標管理績效考核結果,我市位列第三,受到通報表揚,其中脫貧攻堅考核成績亮眼。在這場脫貧攻堅的美麗變革中,黃山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以攻堅拔寨的勇氣,闖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精準扶貧、創新發展的“黃山路徑”。數據是對成果的最好見證。到2020年底,全市153個貧困村先后出列,9.4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市貧困發生率降為0,沒有一例因疫因災致貧返貧,全市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2.46萬元,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1.3萬元,一個又一個自然村展現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發展新氣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優美的鄉村環境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基礎。對此,我市以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為契機,推動脫貧村向美麗鄉村建設轉型升級,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抓好農村“三大革命”和“三大行動”。黃山區盛洪村,通過對街巷古道、生活污水收集等提升改造,實現從“臟亂差”到“示范點”的華麗轉身,走上了“農業+旅游”的致富路,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14年的5.8萬元增至2020年的50.85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經濟強村。
改善鄉村環境只是我市夯實脫貧之基的一個方面,推進產業提升,變“輸血”為“造血”同樣是一條重要路徑。以歙縣深渡鎮昌中村為例,該村積極探索“企業+項目+就業基地+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引進菌業公司發展食用菌產業,建成扶貧就業基地。企業作為承載主體采取勞務、合作、入股、分紅等方式,實現企業和貧困群眾互利共贏。今年上半年,全市繼續組織實施脫貧地區“四帶一自”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全市到村項目總投入4982.4萬元,實施到村項目75個,全市參與帶動主體333家,與帶動對象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的主體292家,帶動脫貧戶2083戶。
“我們計劃在流轉640畝農田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中草藥種植及初級農產品加工,同時逐步摸索荷魚共養,向農旅結合發展。”黟縣漁亭鎮汪村駐村工作隊和金融村官、專技人員正積極為汪村的振興之路出謀劃策。今年來,我市強力實施“四千工程”,其中“千名干部下鄉助力鄉村振興”,為鄉村振興之路打入了一劑“強心針”。
擰成一股繩,鉚足一股勁,齊心協力打好“組合拳”。如今,全市“全面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保障體系已經形成,鄉村振興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康莊大道上,我市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姿態,腳踏實地再接再厲,朝著更大目標、更新愿景大步邁進。
編輯: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