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你不負光陰,光陰才不負你。
2022年2月8日夜間,歙縣山區普降大雪,到9日早上,岔口鎮茶園坪村海拔860米的仙人磨高山茶園白雪皚皚,銀裝素裹。42歲的方杜,在雪停后,攀爬幾公里的山路,深入茶園查看茶園受凍情況,對今年的茶葉生產充滿無限憧憬。

方杜是岔口鎮井潭村朱村人,今年42歲。2017年11月,在合肥經營茶葉生意的方杜毅然返回家鄉,和一個中科大辭職下海的教授殷修川聯合,成立黃山杜川茶業有限公司,從茶園坪村78戶農戶手中流轉了仙人磨的610畝茶園,建設屬于他們自己管控的高山茶葉基地,眨眼間,四年的時光在忙碌和奮斗中流逝。
方杜返鄉建設茶業基地,并不是他在合肥的茶葉生意經營遇到了困難,也不是有人叫他到茶園坪來承包土地搞農業。用他自己的話說,要尋找有價值的人生,希望為家鄉的發展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在當下,一個賣茶的人,愿意到農村正兒八經的打造自己的茶葉基地,沒有一定的前瞻性思維和一定的經濟實力,是很難堅持下來的。

方杜16歲初中畢業,學過木匠,開過貨車,經營過農村百貨店、五金店,直到后來到合肥開茶葉店,26年的市場摸爬滾打,磨礪了他果敢的性格,錘煉了他堅韌的意志和敏銳的商業嗅覺。
方杜進入茶葉銷售領域,說來有點機緣巧合。19歲那年,他舉債購入載貨量10噸的江淮貨車,駕駛跑運輸。茶葉季節經常幫當地茶葉販子運茶葉到合肥銷售,和一般的貨車司機不一樣,到目的后,不論多疲勞多辛苦,方杜都主動幫助老板卸貨,從不講分內分外。幾次下來,他的舉動引起了合肥當地茶葉經紀人的注意,便主動和他攀談起來,得知方杜的老家在歙縣岔口更遠的大山里,那里還有更好的茶葉時,便提出請方杜帶一些茶葉來看看,方杜瞬間把握商機,在經營貨車業務的同時,便開始涉足茶葉銷售。方杜雖然學歷不高,但他卻干一行鉆一行,為了減輕合肥終端茶葉批發商的負擔,他在岔口鎮率先開展茶葉售前烘干裝箱業務,一舉贏得了更多的客戶。盡管這樣,方杜并沒有把茶葉經營當成主營業務,而是在老家兼顧貨物運輸和百貨經營。

2006年,是方杜人生中的第一個轉型發展之年,隨著“村村通”公路工程的實施,農村交通基礎設施面貌大大提升,地處皖浙交界處的岔口鎮,貨運車輛不斷增加,運輸生意面臨瓶頸。25歲,敢為人先的方杜,迅速轉賣了貨車,關閉了自家的百貨店,買了一輛摩托車,帶上妻子直達省城合肥,在馬鞍山路合工大附近的小區租下一個店面,專心經營起茶葉生意。“那一年,是我人生一段比較艱苦的時刻,當年年底盤點,茶葉生意只掙了一萬元,全家開支都不夠。”方杜回憶道。“現在我還保存有一本賬本,有時每天只掙五毛錢,心里很著急,有時一天掙了一百塊,我們夫妻兩個又很高興,不管怎么樣,我們還是挺了過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小區的住戶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意也越來越好。”
由于為人熱情、豪爽,加之誠信經營,方杜的茶葉店生意逐漸好轉,兩三年后又開了一家新店。從2006到2017年近十二年的時間,方杜的生意一直都不錯,先后置辦了不少房產、汽車。期間認識了中科大教授殷修川,我們沒有仔細了解,作為教授的殷修川,為何后來能和只有初中學歷的方杜在一起談合作,或許是方杜獨特的人格魅力所在。

生意好了,方杜人又開始閑起來,最主要是精神空虛起來。方杜告訴我們,很長時間,他感覺每天都在荒廢時間,要么喝酒,要么瞎玩,日子過得很平淡,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反復思慮,他開始萌發回農村的打算,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老家的土特產更好的推介到山外,賣上好價錢,提高村民的收入。但是他的想法很快得到妻子的反對,妻子認為,我們當初離開家鄉闖蕩合肥,幾經奮斗才有了今年的成果,現在的生活,回去干什么?2016年方杜妻子生二寶,考慮到不能影響妻子的情緒和健康,方杜暫時把回家的打算放在了心底。
轉眼到了2017年,這是方杜人生中的第二個轉型年。10月初,方杜和殷修川又談起到回鄉種茶建基地的事情,兩人決定10月10日回歙縣岔口看一下。良好的生態環境,優質的空氣,殷修川很滿意,促使方杜下了回流農村的決心。回到合肥,方杜沒和妻子商量,就把茶葉店盤了出去,第二天妻子知道情況后,著實哭了一頓,妻子的責怪并沒有打消方杜回農村的決心。就這樣,方杜抱著十余年的積蓄來到了茶園坪村,分別買下了村口的小學和一個村民組的茶廠,投入三百多萬元,改造成幾千平米的黃山杜川茶業有限公司的辦公場所、茶葉凍庫和包裝車間。

決然盤出茶葉店離開合肥,用方杜的話說,叫斷了自己的退路,橫下心往前走。方杜的大兒子因為父親的返鄉而進入了黃山文峰學校,至今未再喊一聲爸。妻子在方杜離開合肥九個月后,逐漸接受現實,帶上小兒子回到農村,全力支持丈夫的事業。“就算是虧得血本無歸也不要緊,就算是死也要死到家里,但是只要方向正確,自己踏實肯干,前途一定光明!”方杜就是這樣堅持自己的選擇。
理想是美好的,創業是艱難的。返鄉的那一刻,方杜就全身心投入到各種創業事務之中,一點都不得空。從茶園坪村到仙人磨的茶園基地,有近7里山路,高低落差400米,步行登山走一趟要1個半小時。第一年,因為拓荒茶葉基地,他幾乎每天一趟,提要求,做示范。這一段路,大部分是羊腸小道,肥料、砂石水泥等生產資料運輸,每百斤人工要100元,費用貴的出奇,以至于后來,方杜自己采購四只騾子,運輸建設茶葉基地的各種材料。

要管好茶園,不是件輕松的事,因為來回路遠,雇傭人員務工午飯沒有地方燒,除草季節下大雨,沒有避雨的地方,山上沒有人常住,沒有電,晚上漆黑一片。這些問題都是基本問題,更是現實問題,都要方杜自籌資金解決。仙人磨追溯到有人居住也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山上僅有的一個農戶就移民下山了,后來僅存的一間十平米的廚房,就是方杜最早的落腳地。“我剛來住的時候,地上蝙蝠,梁上壁虎,半夜里聳人的鳥叫,都是很挑戰人的心理的事情。但是一切咬牙堅持,就都挺過來的。2021年春節,我一個人住在山上的工棚里過年,只見群山的山坳間,各地煙花此起彼伏,非常壯美,萬籟俱靜時,一人獨酌,就感覺到這里是世外桃源。別人看到我很辛苦,其實我的內心很充實,到目前,我從未感到后悔!”方杜堅定地說。
從2017年入住茶園坪開始,方杜和合作伙伴一起,沉下心做規劃,身體力行抓具體,先后完成了610畝茶園的開荒、建設了三處工棚、架設了3公里長的電線和網線,抵押了合肥兩套商品房貸款,加上數年積累,先后投資近千萬元,光人員務工費就支付二百萬元。“這幾年,茶園坪乃至岔口鎮的茶葉價格,較2017年前有很大提高,首先是高山茶葉品質好,其次是我們公司在收購茶葉時帶頭把價格盡量開的高一些,其他經紀人如收茶,價格低了就收不到。讓老百姓的茶葉賣上好價錢,就是我回鄉的初衷。”方杜自豪地說。

為了做好短期和長期結合工作,他還通過養殖雞鴨、牛羊來彌補對茶葉投入的短期資金難題;先后注冊雅徽、雅耕、隱世茶園等農產品商標,開展品牌營銷;2021年,在岔口鎮和威坪鎮的牽線下,方杜又前往皖浙交界屬于浙江一方的荒山,承包了540畝的土地,建設新的茶葉基地,虎年新春,60萬株茶苗正在栽種。
方杜是一個堅韌執著、熱愛生活的人,互聯網的普及,方杜喜歡上了拍段視頻,時時記錄自己的創業故事,分享自己每天的勞動過程,成群的牛羊,搶食的雞鴨,高山養殖場景吸引了許多創業人士的關注,三年來,累計有6位年輕人主動前往他的公司,決定和公司共成長,方杜也欣然接受了他們。年輕人員的到來,為公司開展網絡營銷奠定了人才基礎。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全域旅游的東風正拂動山鄉,通過四年的建設,方杜對未來的規劃更加清晰。“仙人磨這里景色宜人,而且兼具文化底蘊,茶園附近古代有個寺廟,據說方臘當時還在這一帶屯兵,我們規劃在仙人磨要打造一個茶葉制作品味體驗中心,讓游客在如詩如畫的高山茶園內開展沉浸式體驗;今年縣里考慮我們的發展需求,將為我們架設山地運輸車,方便肥料、茶葉運輸,我很高興我們的工作得到了縣政府上的肯定。浙江基地因為交通便捷,將主攻養殖,土雞養殖今年將增加6000羽,達到12000羽,讓更多的杜川用戶吃到更多的優質土雞和雞蛋。同時,我們將加大對當地茶葉的收購力度,讓我們老百姓的高山茶葉賣上更好的價錢,促進群眾增收,推進鄉村振興!”
編輯: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