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中國茶歷史源遠流長,茶香歷經歲月沉淀愈加馥郁悠長,其中茶文化提供了深刻的情感價值支撐。
作為“黃山名片”之一,茶對于黃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全國重點名茶產區和安徽省主產茶區,我市一直將弘揚傳播茶文化作為茶產業發展的“引擎動力”,通過整理文化脈絡,服務茶產業發展,不斷煥發這張“名片”的生機活力。
以茶會友,架起文化橋梁
1745年,瑞典船哥德堡號滿載著中國茶葉和瓷器等物品,從廣州出發,在駛進哥德堡港口時不幸觸礁沉沒。百余年后被打撈起,人們發現部分密封完好的茶葉還散發出淡淡的香氣。經考證,沉船茶樣的品種就是休寧松蘿茶。
茶葉,作為最珍貴的貨物之一,以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作為中國名片,成為東方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匯的溫馨媒介。200多年前,這樣的文化交匯里就蘊含著黃山基因,確是一件讓人振奮的事。
以茶會友,是屬于中國人的“外交之道”。作為標志性的文化符號、與外界搭建交流之橋的重要載體,“黃山茶”曾一時風頭無二。
黃山是全國重點名茶產區,且早在漢末三國時期就有種茶歷史。崇尚禮儀的徽州人自小與茶相伴,“以茶作為交流與合作的橋梁紐帶”似乎自古就流淌在徽州人的血液里。
“來,先喝茶。”對安徽省祁門紅茶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曉丹來說,這句話已經成了他的口頭禪。“以茶作為待客之道,相對而坐,聽琴品茗,談笑風生,已經成為徽州人‘長’在身體里的生活習慣,這不僅僅是禮節,更是一種文化。”
留住技藝,傳承精神內核
有著“古黟第一歷史名茶”之稱的石墨茶產于黟縣石墨嶺,早在唐代就聲名遠播。令人遺憾的是,名噪一時的石墨茶到了民國,因戰亂頻發,手工制茶技藝傳承逐漸衰落,近乎失傳。
“弋江源茶業從歷史典籍中找尋并逐步掌握制作要點,用14年的時間重塑石墨茶,于2018年通過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制作技藝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墨茶第五代傳承人李詩涵說。
用非遺技藝“復活”石墨茶,這是文化與茶葉一次詩意的碰撞。
對黃山區來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平猴魁稱得上是一張響當當的名片。
在這里,太平猴魁手工制作技藝大賽每年都會如期舉辦,理條、揀尖、殺青、捏型、毛烘等一系列純手工非遺工序永遠是亮點所在。
古老的徽州是傳承“工匠精神”的典范,“工匠精神”孕育出了徽商,“工匠精神”傳下了非遺。據統計,目前全市茶產業共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3個、省級非遺項目18個。
每一位黃山人都熟知,徽茶文化要延續,必須要依靠技藝的傳承,有了傳承,徽茶才能實現歷久彌“香”。而以“工匠精神”傳承非遺技藝,保留文化精粹,已經深深地“刻”在了徽州人的DNA里。
以茶為媒,“觸電”文旅路徑
讓什么樣的資源稟賦成為新時代文旅產業發展的助推器?茶,這個與黃山人相伴一生的生態資源,從黃山人的思考中“破繭而出”。
我市擁有茶園面積80萬畝,如何以文旅視角重新賦能茶產業,黃山人的觸角十分敏銳。
在集收藏、陳列和研究茶文化于一體的黃山松蘿茶文化博物館內,游客不僅能直觀地了解到徽茶的前世今生,更能生動地共鳴于徽茶文化的厚重與魅力。雖頂著“國家AAA旅游景區”的名頭,黃山松蘿茶文化博物館更像是一個窗口,通過恢復與重塑,將受眾與悠久燦爛的文化建立起緊密的情感連接。這一點,從“年接待游客5萬人次以上”這一數據中可窺見一斑。
以茶為媒,以文化為內核,以文旅為路徑。據統計,目前,我市共建成高標準茶旅結合觀光園23處、茶葉博物館7家,打造精品茶旅線路13條,2020年全市茶旅游接待1000萬人次,旅游收入20億元。
從振興茶產業,到遠播茶文化,一動一靜,是情懷,是使命,也是茶業經濟得以強盛發展的“必勝法寶”。以振興茶產業為圓心,以傳播茶文化為半徑,我市終將在傳統茶文化和現代茶經濟中實現同頻共振。
編輯: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