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地處新安江源頭的休寧縣,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大保護,鮮明“綠”的底色
今年以來,休寧縣繼續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努力做到生態保護爭上游、一江清水送下游。
該縣嚴守森林、林地、濕地、生物多樣性4條生態紅線,全面實施生態廊道建設。上半年新造林1199畝,低產林補植改造2000畝,完成1個省級森林城鎮和2個省級森林村莊造林綠化任務,森林覆蓋率達83.05%。大力實施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加快推進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建設,從末端治理到源頭管控,從項目推動到制度保障,全面推進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保護。目前該縣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各項指標均穩定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各地表水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達100%。
抓好企業清潔生產,加快茶企“煤改電”“煤改生物質成型顆粒”工程建設,實施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推進非煤礦山整合和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上半年,全縣空氣優良率達99.4%,較去年同期上升1.6%,PM2.5平均濃度為27微克每立方米,繪就出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的“生態休寧”新畫卷。
大共建,美麗“綠”的家園
休寧縣以創建全域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促進城鄉人居環境品質提升,加快建設綠色美麗家園。
該縣積極融入市“大主城區”,深化“四城”聯動,鞏固拓展“城市雙修”成果,持續實施縣城品質提升三年行動計劃,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城市功能,優化人居環境。目前,該縣中心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91平方米,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生活飲用水質合格率均達100%,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95.1%。同時謀劃實施橫江(城區段)綜合保護利用項目,豐富數字經濟、康體養生等新業態,打造城市新區、產業新城,不斷提升縣城美譽度。
該縣統籌村鎮生態、文化、產業元素配置,引導集鎮走各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實施農村人居環境、美麗鄉村品質提升工程,“五清一改”“五小園”整體進度達85%;8個村污水處理項目已完工,完成13個中心村衛生改廁任務;完成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482戶,占省定任務96.4%;建成中心轉運站1座、小型轉運站6座,投入壓縮車等各類車輛585輛、垃圾桶等各類垃圾容器約8.28萬個,處理垃圾1.5萬噸……一系列實舉,大大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
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該縣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重點在整改上下力氣。扎實推進“1+1+N”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目前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交辦5件信訪件中已辦結4件,省生態環保督察交辦16件信訪件已辦結7件,“大起底”“回頭看”和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大排查大整治發現的19個問題中已整改17個。
大轉型,開創“綠”的新路
今年來,休寧縣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探索創新“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有效轉換的富民新路。
月潭水庫建成后,在抓好移民后扶的同時,該縣聚力月潭湖旅游綜合保護利用,建成碼頭、陽干游客集散中心等旅游項目,加快推進環月潭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項目建設,精心打造綠梅基地、楊梅園、有機茶采摘園等特色農旅融合節點,一個集綠色生態、健康休閑、生態養生為一體的湖區初具雛形,初步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多贏。
為讓全域生態與全域旅游相得益彰,該縣在舞活齊云山旅游龍頭的同時,注重用市場的邏輯謀事、資本的力量干事。依托山區生態資源稟賦,對一些交通相對便利、有一定底蘊、資源轉讓順暢的美麗鄉村,招引企業進行綜合保護利用,打造溪口祖源夢鄉村、嶺南九龍景區、源芳大峽谷、紅色石屋坑、云上金龍、天上木梨等一批微旅游景點,帶動全域旅游發展,促進旅游市場復蘇,實現旅游業恢復性增長,也帶動了地方一批名特優農產品生產發展壯大。上半年,全縣旅游人數、旅游總收入分別增長87.92%、95.46%;農特產品方面,除有機茶產業振興勢頭良好外,該縣泉水魚也變成“金魚”、菊花變成了“金花”,全縣今年菊花種植面積約3.3萬畝,綜合產值達3.5億元;泉水魚產業產值已達2億元,同比增長100%。
為加快產業發展轉型,該縣力推“四千工程”,大量干部、服務隊、專業技術人員、專家團分赴開展駐企(項目)服務、體悟實訓、駐村助推鄉村振興工程,還修訂了招商引資獎勵辦法和新型工業化、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3個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以鮮明導向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休寧縣堅定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在保護好生態前提下,積極把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和“美麗產業”,朝著全面建設現代化新休寧闊步前進。

高新電子產業集聚

徽菊成“金菊”
編輯: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