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高新民今年76歲,是屯溪區啟明眼科診所負責人。妻子許光祺是他的高中同學,兩人牽手至今已近60年。高新民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家庭成員,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溫暖了人心,詮釋了文明,傳播了正能量,為全社會樹立了榜樣。日前,他的家庭獲評第一屆安徽省文明家庭。
7月2日,記者走進啟明眼科診所。診室一側擺放視力檢測儀,墻頭張貼眼科解剖圖。兩面錦旗掛在診臺后的墻上,一為江西浮梁張姓患者所贈,稱贊高新民“醫術精湛,宅心仁厚”,時間為2014年10月。高新民說,自從過了70歲,自己就不再開展眼科手術,也不開展輸液、注射、換藥、拆線等業務,僅從事門診常見病治療和眼科醫療咨詢。
高新民老家在寧國,1962年考進屯溪一中。1965年,他高中畢業,到祁門縣燈塔插隊,許光祺與他分在一組。“我們兩個從那時起就在一口鍋里吃飯了。”高新民說。當時,他自學醫學,在農村當赤腳醫生,為百姓看病;許光祺在農村當代課教師,教書育人。兩人從相識相知走到相戀相愛,后在農村結婚成家,生兒育女。
1973年,安徽醫學院(現安徽醫科大學)恢復招生,高新民考入醫療系,在皖南分院就讀。期間,皖南分院改名為皖南醫學院。1976年,他畢業后放棄分配安排,積極響應“縮小三大差別”(縮小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號召,主動提出“不留城市回農村,不當干部當農民,不拿工資拿工分”。
回到燈塔,高新民開設眼科診所,為農民看眼病、做眼科手術。他刻苦鉆研,通過在動物身上做試驗,掌握了白內障復明手術技術,成功讓一位8旬老人重見光明。后來,他在當地創辦眼科醫院,以低廉的收費為患者提供優質治療,對家庭特別貧困的患者,經常予以免費治療。1993年,他在妻子的支持下,在屯溪創辦啟明眼科診所。
作為一名醫生,高新民深知,只有掌握精湛的醫術,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他曾前往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新加坡國家眼科中心以及俄羅斯等地進修、當訪問學者,與國內外一流眼科專家進行學術經驗交流,并將先進的治療技術運用于臨床,給失明患者帶來光明和希望。截至目前,經他治療的患者有幾十萬例,其中手術治療近3萬例,逾萬例實現復明。
高新民較早在我市開展眼科顯微手術,人工晶體植入術。他先后出版《葡萄膜病》《糖尿病性眼病淺談》《醫林漫步》等醫著,加上隨筆、雜談等,目前他已出版14本書,字數總計400多萬字。其中6本書出版于2012年之后。那年,他突發腦梗,仍筆耕不輟,字寫不齊整,就用尺子輔助,堅持寫作。
高新民和許光祺熱心公益事業,盡己之力幫助他人。屯溪黎陽光明巷道路整修,黎陽老街利農巷鋪設下水管道,資助聾啞女童到市特校就讀,家鄉修橋,抗擊雪災、抗洪救災……他們都慷慨捐款。多年來,老兩口捐助公益事業、幫扶貧困群眾資金累計20余萬元。2012年,高新民當選“黃山好人”。2019年,他的家庭獲評安徽省最美家庭。
在高新民夫婦的教育和影響下,一雙兒女學業出色,事業有成,孝順父母。其中,兒子高瞻自小立志從醫,并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中醫藥大學,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他以父親為榜樣,從事臨床、科研之余,經常走進農村、走進社區,開展科普講座,曾獲評全國榮耀醫者人文情懷獎。
高新民說,孫子今年參加北京高考,成績挺不錯;孫子從小熱愛勞動,參加過學校組織的下鄉插秧,經常助人為樂,向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孩子和汶川地震災區捐款,曾獲北京市中小學生無線電測向競賽第一名。“作為一名醫生、業余作家,家庭和睦、子孫優秀是我最大的福分。
編輯: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