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美麗的新安江
黃山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處,是安徽的“南大門”。這里是“鐵的新四軍”東進抗日的出征地,是共和國現代旅游業的起源地,也是安徽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橋頭堡”。
黨的十八大以來,黃山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依托徽州文化生態保護示范區、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等戰略平臺,堅持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堅持“科創+”“旅游+”雙輪驅動,著力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新時代內陸開放新高地、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
打好旅游牌 接續推進鄉村振興
休寧白際鄉地處皖浙交界處,坐落在平均海拔約800米的高山上,是安徽最后一批通公路、通電話的鄉鎮,也是遠近聞名的貧困鄉鎮。
謝正發是白際鄉最早創辦農家樂的村民。從2008年起,他通過一臺電腦、一個老門面,推介當地原生態旅游,吸引了眾多驢友紛至沓來。 “白際現有 60余戶農家樂,可同時接待1500多人,全鄉所有自然村都成了戶外旅游目的地。 ”謝正發說,隨著農家樂、特色民宿、休閑采摘、生態康養、非遺傳承展示等新業態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飯。目前,全鄉人均純收入1萬余元,甩掉了貧困的帽子。
黃山市是我國現代旅游業的起源地,旅游、文化、生態等疊加優勢,使其成為全國最早探索鄉村旅游發展的地方之一。黃山市文旅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旅游+”戰略,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推進鄉村旅游轉型升級,在全省率先培育旅游、康養、體育、非遺等特色小鎮,打造徽州民宿、攝影演藝、研學修學、運動休閑、健康養生、夜間經濟等鄉村旅游特色業態,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了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黃山市中心城區
“多年實踐表明,鄉村旅游是黃山市山區脫貧攻堅的特色路徑,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黃山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該市有188個行政村從事鄉村旅游接待,鄉村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分別占旅游總接待量和收入的70%、60%以上,超過10萬名農民從事以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人均年收入超8000元。
今年5月起,黃山市實施“千名干部下鄉助力鄉村振興”工程,選派1000名干部到重點村、信用村、集體經濟扶持村等擔任駐村干部、金融專員和專技人員,拓展“萬名黨員干部幫萬戶”“百企幫百村”成果,接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水平。
做好路文章 持續推動融杭接滬
前不久,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和省水利廳共同發布 《安徽省交通水利重大工程建設近期行動計劃》,黃山市昌景黃高鐵、池黃高鐵、蕪黃高速和市域旅游鐵路T1線等16個重大交通項目列入行動計劃,項目總投資額達794.9億元。
從建成通往山外的首條徽杭公路,到全線通車的首條徽杭高速公路;從39年前通車運行的皖贛鐵路,再到后年即將通車的昌景黃高鐵,山區交通的巨大變遷見證著黃山市的崛起發展。
“黃山市是我省7個國家公路運輸樞紐之一,已建成通車的高速公路有徽杭、合銅黃、黃塔桃、績黃、黃祁5條,在建的高速公路有蕪黃、黃千、池祁等3條。另外,黃山市是我省兩個全國‘50+4’鐵路樞紐城市之一,未來有7條高鐵線路在此匯聚。 ”黃山市交通運輸局負責人介紹,黃山是全省規劃建設的皖南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已初步形成立體綜合交通體系,正成為皖浙贛閩四省邊界區域開放的重要門戶。

近日,游客在徽州區西溪南古村落濕地公園留影。
黃山市與長三角地區山水相連、人文相通,便捷的現代交通體系為東向發展敞開了大門。近年來,黃山市成為杭州都市圈唯一的省外城市,加入了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融杭接滬步伐加快。目前,僅杭州都市圈投資者在黃山市創辦企業近300家、總投資額逾200億元,解決就業5萬多人;黃山人在杭州都市圈創辦企業200余家,工作和生活的達4萬多人。在今年4月下旬舉行的中國(黃山)新安醫學發展大會上,現場簽約了17個“雙招雙引”項目,涉及投資額24.3億元,其中長三角區域簽約項目15個,投資總額23.7億元,分別占比88.2%和97.5%。另有數據顯示,目前黃山市超過七成游客來自長三角地區,近70%優質農產品銷往長三角地區。
“隨著高鐵時代的全面來臨、交通能級的持續提升,擁有文化、旅游、自然、生態多重獨特優勢的黃山,更加緊密鑲嵌在中國最富庶的長三角,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期。”黃山市委書記凌云表示,將繼續加強與長三角城市在民生領域共建共享,深化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探索推出“暢游長三角”“惠民一卡通”等產品,不斷增強群眾在一體化發展中的獲得感。
守好生態線 永續激活內生動力
“通過網箱退養、漁船退捕、岸線生態修復等綜合治理,新安江航道更開闊更安全了,兩岸的風景也越來越美。 ”在歙縣深渡碼頭,52歲的吳本高做好游船航前安全檢查后,與碼頭工作人員一道張羅著游客有序登船。
吳本高是歙縣街口鎮三港村人,原先一直開貨船,兼營捕魚販魚生意。去年起,新安江歙縣段水域實行全年禁捕,退捕上岸的吳本高成了新安江游船服務公司的一名駕駛員,往返于歙縣新安江百里大畫廊和浙江千島湖之間。
發源于休寧縣的新安江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為杭州的重要水源地千島湖提供了60%以上的入湖水量。2012年,國家有關部委在新安江流域啟動實施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截至目前流域總體水質為優并穩定向好,跨省界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并帶動下游水質實現同步改善,千島湖列入首批5個“中國好水”水源地之一。

祁門縣渚口風光
試點以來,為呵護新安江一江清水,黃山市累計關停污染企業220多家,整體搬遷企業90多家,優化升級項目500余個;累計退耕還林3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 77.4%提高到82.9%,濕地、草地等自然生態景觀在流域占比達85%以上。同時,在全省率先實行“七統一”農藥集中配送,首創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垃圾分類的 “生態美超市”,加快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帶動鄉村旅游、精致農業等綠色產業蓬勃發展,全市茶葉出口額占全省80%、占全國10%以上,“泉水魚”成為我國首個純漁業農業重要文化遺產。
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推動了上下游生態環境共治、交通互聯互通、旅游深度合作、產業聯動協作等領域協同發展。去年11月,黃山市與杭州市共建的黃杭綠色產業園正式掛牌,通過“園區+園區”“園區+企業”“企業+企業”等多種合作方式,打造新安江流域上下游綠色產業集群,實現保護與發展的良性互動。
從今年起,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將全面升級為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建設,由單一的資金補償向產業共建、多元合作轉型,由原來的“水質對賭”向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擴展,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大力發展與生態環境相適宜的研發設計、科技服務、文化創意、體育健康、養老服務、全域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加快推進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杭黃綠色產業帶建設。
·記者手記·
黃山之麓,“新四軍精神”代代傳
黃山是一塊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1934年,這里誕生了皖南第一個蘇維埃政權。1938年,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在這里集結整編。從此,“鐵的新四軍”從黃山奔赴抗日前線,成為世界反法西斯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巍巍黃山激蕩著奮斗的足音,滔滔新安奔涌著奮進的浪花。在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征程中,黃山人民弘揚新四軍精神,勇敢豪邁、忠誠擔當,創新實干、勇于探索,雖然經歷過艱難曲折、遭遇過急流險灘,但在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始終航向如一,奮發圖強,書寫了壯麗輝煌的“黃山篇章”。
作為共和國現代旅游業的起源地,黃山市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一改傳統的山區生產方針,變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為旅游資源,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率先注冊全國第一家農村集體創辦的旅游公司,率先發行中國第一只完整意義的旅游概念股,率先在全國探索旅游景區景點經營權轉讓,率先在全國推行旅游管理領域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試點,率先探索以“旅游+”為內核的全域旅游模式,建立起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旅游產業體系,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8:35:57。
旅游業的發展,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黃山,給群眾帶來了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
2019年,黃山市鄉村旅游接待量和總收入分別占當年全市旅游總接待量的73%、總收入的60%,鄉村旅游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特色路徑,促進社區共享發展的“黃山案例”入編國家旅游政策讀本、世界旅游組織培訓教材。到2020年底,黃山市9.4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53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市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余額超6萬元,位居全省前列,實現了從“解決溫飽”到“全面小康”的巨大變遷。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安徽時強調,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要把好山好水保護好,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有機統一。新安江流域是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親自倡導和推動的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先行探索地,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實踐地。試點近10年來,黃山市在全省率先建成“七統一”的農藥集中配送體系,率先開展水排污權交易試點,首創的“生態美超市”項目獲 “母親河獎”,“新安江模式”寫入中央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入選中組部 “攻堅克難案例”,在全國其他10個跨省流域、15個省份推廣,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納入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如今,黃山市森林覆蓋率達82.9%,PM2.5濃度年均每立方米24微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常年保持在95%以上,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達100%,生態環境質量穩居全國前列。
滄海橫流顯砥柱,萬山磅礴看主峰。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黃山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140多萬黃山人民砥礪前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著力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堅持創新驅動、產業支撐,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高新戰新產業發展壯大,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堅持深化改革、開放融合,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持續推進“融杭接滬”,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著力打造新時代內陸開放新高地。堅持城鄉一體、提升能級,健全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打造生態文化之城、生活品質之城、創新活力之城,著力建設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堅持人民至上、民生為本,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高社會建設水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著力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站在新起點上,黃山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改革開放,堅持高質量發展,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100周年。
·感言·
不忘初心,建功立業新時代
我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組織的關懷、部隊的培養和家鄉人民的支持。回到家鄉,我將初心不改,時刻牢記軍人使命擔當,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回報家鄉人民的關心關愛,用行動詮釋對黨忠誠、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軍人本色。
——“八一勛章”獲得者王忠心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給了我巨大信心,我愿意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更好地傳黨情、聽民意、促和諧,與鄉親們一道苦干實干,加快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把家鄉建設得更美好。
——“新中國最美奮斗者”入選者金玉琴
我覺得身體上的殘疾并不可怕,只要心中有夢想,敢去想,敢去行動,同樣可以實現自己想做的很多事情。我希望通過自己創辦的民宿,與大家一道分享“詩與遠方”,吸引更多的人來黃山體驗徽文化和新安大好山水。
——“中國好人”入選者方華清
(撰稿:安徽新聞網記者 吳江海 攝影:安徽新聞網記者 潘成)
編輯: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