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市地方志辦公室原副主任、調研員、徽學專家翟屯建教授黃山市地方志辦公室原副主任、調研員、徽學專家翟屯建教授徽州藝術是徽州文化中卓越的一部分,體現了徽州古代文明多姿多彩的發展歷程,一度以其色彩斑讕的審美形態,占據一個時代中國藝術的高峰。徽劇、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文房四寶……至今仍以其獨特的光輝享譽世界。
徽州藝術種類涵蓋面極其廣泛,包括戲曲、音樂、舞蹈、繪畫、書法、篆刻、傳統工藝等等,異彩紛呈,絢麗多姿。戲曲融音樂、舞蹈、曲藝為一體,曾是人類生活的的一部分。早在西周時期,徽州土著居民就有了戲曲活動。屯溪奕棋西周墓葬中,出土兩件“鐘形五柱樂器”,一件銅鼎上繪有舞蹈圖。舞蹈圖上兩人輕盈起舞,回首對望,形象而生動,仿佛當年土著居民熱烈生動的舞蹈就在眼前。通過“鐘形五柱樂器”,似乎傳來遠古時期徽州土著居民悠揚的伴奏音樂。晉太元六年(381),晉元帝的第四個兒子司馬晞被放逐到徽州,在被放逐的這段時間里,他經常舉辦宴會,令倡伎吟唱當地土著歌舞離別之辭,語調極為悲切。更加表明徽州土著居民善于歌舞的文化習性。宋元以后,樂舞曲藝活動滲透到當地老百姓的生活中,充滿了生活氣息。婚嫁時前,哭轎、接房、敬酒、交杯、撒帳等多種迎親歌曲,與婚禮儀式緊密配合,成套演唱,豐富多彩,體現了當時徽州民間豐富的民俗活動。親人去世時,喪禮中的哭喪調,曲調哀婉。勞動中的采茶歌、上灘號子、上梁歌,或歡快,或雄壯,氣氛熱烈。在各種祭祀和喜慶節日、廟會活動中,各種樂舞曲藝活動更是多彩多姿。戲劇活動同樣來源于生活。對鬼神的信仰,一直融合于徽州的原始土著生活中。遠古時臘月里,土著居民經常舉行驅鬼逐疫的祭儀,跳著一種原始巫舞——儺舞。后來儺舞逐步向娛樂方面演變,加強了故事成分,形成儺戲。目連戲更是徽州民間一種經常的娛樂項目,極具觀眾參與性,演員可以到臺下亂跑,到攤上隨便抓東西吃,演到高潮時,臺上臺下萬人齊聲吶喊,聲勢哧人。徽州目連戲講究武功雜耍,動作激烈,當地老百姓往往稱“演目連”為“打目連”。如果說儺戲、目連戲還算不上真正的舞臺劇,那么到了明代嘉靖年間,“徽州腔”的產生,使徽州的戲劇藝術產生質的變化。儺戲的假面具變成了徽戲中的臉譜,目連戲的武功雜耍成為徽戲中的表演程式,加上充滿地方特色的“徽州腔”,中國戲劇舞臺上的一朵奇葩——徽劇開始誕生。徽班行走四方,徽劇對全國各種劇種都產生了影響,婺劇、贛劇、滇劇、粵劇、桂劇、淮劇等,都有徽劇的成分。清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徽劇又同漢劇等劇種結合,逐漸演變成中國的國劇——京劇,成就中國戲劇史上輝煌的一頁。當徽州人提到徽劇與京劇的關系時,無不驕傲的說:“徽劇乃京劇之母”。如果說,徽州戲劇在中國戲劇史上占有重要一席。那么,新安畫派則是中國繪畫史中的重要一篇。新安大好山水為徽州山水畫的創作,提供了生動的素材,清初徽州文人畫家的遺民意識,又在山水畫的創作得到充分的體現。兩者的結合,使徽州的山水畫創作,達到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峰,締造出中國山水畫上一個全新的藝術流派——新安畫派。新安畫家以遺民蒼涼孤傲之情,化作筆下的峻嶺奇松、懸崖峭石、疏流寒柯。作品體現出一種超塵拔俗和凜若冰霜的氣質,意境深邃,是明清文人畫的正統繼承者。民國時期,黃賓虹繼承新安畫派的文人畫傳統,于平淡中見奇偉,于幽曲中見險峻,筆法縱逸,意韻峻拔,氣度雄渾。將新安畫派的道脈,傳薪到一個嶄新的階段,開中國山水畫一代新風。除了山水畫,徽州的人物畫、花鳥畫同樣很有成就。元代績溪人戴仲德畫起馬來,惟妙惟肖,人稱“幾奪造化”。明成化至嘉靖年間的休寧畫家汪肇,擅長畫翎毛花卉,筆意姿肆。丁云鵬的人物畫以白描見長,眉睫之態尤為生動。董其昌為此專門贈送給丁云鵬一方“毫生館”印章,而丁云鵬往往在自己得意之作上鈐此章。“揚州八怪”中的汪士慎、羅聘均是徽州人。汪士慎以畫梅、水仙和竹類花卉著名,所作梅花繁枝千花萬蕊,疏枝半開花朵,冷香清艷。羅聘以畫鬼見長,平生最得意的作品為八幅《鬼趣圖》,自稱目能見鬼,刻畫出了各種離奇古怪鬼的形像,用來諷刺當時的社會風氣。羅聘的人物肖像畫形神俱佳,惟妙惟肖,有“描來影欲飛”的譽稱,開創了寫意文人肖像畫新領域。清末歙縣人虛谷,以畫花鳥和小動物著稱,是晚清海派繪畫大師,與任頤、吳昌碩并稱為“海上三杰”。他在用色上,蒼涼與清雋兼備;在筆法上,多用干筆和顫筆,得“金錯刀”筆意。版畫在古代稱之為插圖,是隨著雕版印刷的發明,而成長起來的一門藝術。早期的版畫,繪圖、刻版、印刷都由工匠們來完成。明萬歷時期,徽州商人積極介入出版行業,為了使自己的圖書具有市場競爭力,在插圖上大做文章,不惜重金聘請文人畫家為自己出版的圖書繪圖,請著名的刻工刻制圖版。同時在印刷質量上下功夫,創造出多彩套印等一系列新的印刷技法,使徽派版畫進入光輝燦爛的輝煌時期。 明末,徽州出版商胡正言刊印的《十竹齋箋譜》上的各種圖畫,人物瀟灑出塵,水木澹淡恬靜,蛺蝶花彩斑瀾,欲飛欲止,博古清玩典雅清新。以沒有色彩的凸版壓印花瓣脈紋鼎彝圖案與水波云痕,更是胡正言的創造。著名學者鄭振鐸看如此精彩的《十竹齋箋譜》,大為贊嘆,稱《十竹齋箋譜》“實已躋彩色版畫至高之界”。魯迅也贊譽《十竹齋箋譜》是“明末清初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1933年和1936年魯迅與鄭振鐸二度聯手翻刻此書,傳為文壇佳話,由此可見《十竹齋箋譜》的魅力。同時,徽派版畫所體現的套版印刷法,也是我國在世界印刷史上的第二大貢獻。

書與畫總是連在一起的,徽州書法藝術在中國書法藝術領域成就不算太高,但在篆、隸、真、行、草各體書藝上,也產生出一批大家。朱熹的行書、詹景鳳的草書、王由敦的楷書、汪士慎的隸書、胡澍的篆書,也都曾風靡當時,在中國書法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篆刻是書法與雕刻的結合,既有實用價值也有欣賞價值,是文人意趣的體現。
徽派篆刻之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文人篆刻。徽派篆刻的崛起,才真正確立了文人篆刻藝術地位,實現了由實用印章向篆刻造型欣賞藝術的轉變。徽派篆刻強調篆刻家必須精通篆字原理,開創沖刀、切刀和邊款單刀雕刻技藝,首創篆刻批評風氣,對中國篆刻藝術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徽派篆刻是中國文人流派篆刻的主流,一部徽派篆刻史,幾乎就是中國文人流派篆刻史。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中國印,就是以中國獨有的篆刻藝術設計出來的會徽,體現了中國的精神、中國的氣派、中國的神韻。從此,中國篆刻藝術風靡全球,徽派篆刻也被世界所認知。大自然一直是藝術創作的源泉,甚至是藝術創作的娘胎,徽派盆景就是躺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孕育出的一門藝術。徽州自然界的古木蒼松和秀麗山川景色,給人以無限的美感,人們為了在鬧市的斗室之中也能領略到大自然的誘人風貌,便以植物、山石等為素材,運用縮龍成寸、咫尺千里的藝術手法和特殊的盆栽修剪技術,將其細致加工,精心布局,制作成再現大自然神貌的藝術盆景。當我們在欣賞徽派盆景時,你一定會注意到,盆景全是當地的木本植物。其中以梅花、黃山松、檜柏為代表樹種,其它還有翠柏、羅漢松、黃楊、石楠、桂花、紫薇、南天竹、六月雪、榔榆、雀梅、黃荊、碧桃等,其中以徽梅最具特色,名貴品種有綠萼、骨里紅和送春等。盆景藝人以枝干虬曲的木本植物為培養對象,經移栽、修鑿、剪扎、摘心、去芽等手法,創作出較之于自然樹木更豐富多彩的藝術品。如松柏之蔥郁勁健,竹子之瀟灑清秀,梅樁之古雅幽芳,榔榆、雀梅之拙樸蒼古,黃楊之清朗茂密等,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正因為徽州盆景有著其獨特風格,在中國盆景藝術中形成一大流派。1972年2月,周恩來總理陪同美國總統尼克松夫婦,觀賞了陳列在上海人民公園內的徽梅盆景。尼克松總統夫婦對充滿裝飾美感,具有濃郁徽派特色的游龍梅樁,贊不絕口。
工藝是指藝人采用各種物質材料和手工技藝,所創造的手工藝品及其相關制作過程。徽州傳統工藝中的“新安四寶”(它包含了燒造、雕鐫、畫繪等技藝過程)、漆器(髹飾)、“張小泉剪刀”(鑄鍛)、竹編(編結)、萬安羅盤(它包含了木作、髹飾、刻印等技藝過程)、燈彩(扎糊、畫繪)、裝飾(畫繪、塑作)、刺繡、剪紙等等,都是以其精巧的制作技藝而揚名于世,其中又以“新安四寶”對中國文化發展的貢獻最大。
說起“新安四寶”,可能大家不知道是指哪“四寶”。但如果說“文房四寶”,誰都能答出來:筆、墨、紙、硯。其實“新安四寶”就是指宋代產于徽州的筆、墨、紙、硯四種文房用具精品。北宋梅堯臣作《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紙硯》:“文房四寶出二郡,邇來賞愛君與予。予傳澄心古紙樣,君使制之精意余。自茲重詠南堂紙,將今世人知首尾。又得水底碧玉腴,溪匠畏持如抱虺。拜貺雙珍不可辭,年衰只怕歔歈鬼。”這是“文房四寶”一詞的首次出現。南宋初,葉夢得撰《避暑錄話》,書中記載“世言歙州具文房四寶”,將徽州生產的筆、墨、紙、硯直接稱呼為“文房四寶”。南宋紹興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1159—1161),著名文學家洪適任徽州知府時,在府城建了一座類似于展覽館的建筑,專門陳列當地的筆、墨、紙、硯產品,并將蘇易簡所著《文房四譜》書于展室四壁,取室名為“四寶堂”。寶祐年間(1253—1258),徽州知府謝塈與宋理宗趙昀有親戚關系,每年都要向理宗進貢徽州生產的“汪伯立筆”、“澄心堂紙”、“李廷珪墨”和“羊頭嶺古坑硯”四種文房珍品,被稱作“新安四寶”。至今,徽墨、歙硯仍然享譽中外,2006年5月,徽墨、歙硯制作技藝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回望徽州藝術,能夠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與它緊密聯系生活,兼收并蓄,突出地方特色,以儒雅為宗旨,以及強烈的擴張意識,有著莫大的關聯。徽州戲劇中的儺、目連戲,與老百姓的生活習俗息息相關。“徽州腔”也是為了幫助當地老百姓理解戲文,加“道白”而形成和產生出來的。徽劇表演講究感觀刺激,注重武戲和雜耍等表演形式,也是為了更多地吸引平民觀眾。徽派版畫的產生與興盛,也是在適應大眾閱讀口味的過程中得以發展起來的。徽州藝術注意吸納各種藝術形式的優點,形成自己的特色。徽劇聲腔是在廣泛吸收了戈陽腔、昆腔、秦腔等唱腔優點的基礎上形成的;在表演上繼承了目連戲翻臺子、跳圈、串火、飛叉、滾打、變臉等武打和雜耍技巧。新安畫派對米友仁、倪瓚、黃公望畫風的汲取,徽派版畫熔詩文、書法、印章和圖畫為一爐,都是兼融性的體現。徽州的藝術家與奇峰秀水、老樹虬松朝夕相對,目識心記,自然而然在作品中流露出來,反映得也細致入微,新安畫派在這方面做得尤為突出,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鄉土性。徽州藝術思維和藝術表現特征,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審美意趣,是中國儒家思想在藝術上的典型表現。新安畫派的蒼涼、冷漠、幽寂的意境,醇正簡明的筆法成為中國文人畫發展的一大高峰。徽派篆刻也以雅逸雋秀、平和光潔作為追求目標,都是以儒雅為宗旨。徽州藝術不僅僅是徽州的藝術,隨著徽商足跡遍及天涯。徽劇一開始就在徽州鄰縣流傳,清代中葉完全超出徽州地域界限,風靡全國,最后走入皇都,演變成京劇,成為國粹。徽州書商坊齋分布全國各大都邑,流寓外地的刻工也很多,杭州、蘇州、金陵等地的版畫藝術,無不受徽派的影響。中國篆刻史上三大流派“浙派”、“鄧派”和“粵派”,都同徽派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徽州藝術強烈的擴張意識,使徽州藝術具有全國意義,較之偏于一隅的區域藝術要高出一個層次。天開神境,巧奪天工。徽州藝術有著高雅優美的藝術品味,細細鑒賞,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令人回味,使人難忘。更不知不覺間洗滌人的心靈,熏陶人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