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立即注冊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
從前,徽州男子到了十三四歲就要外出謀生,當學徒做生意。每年三、四月份桃花盛開時,長江花眼鱖魚最肥美。身在外地的徽商心里一直惦念著家里的夫人和孩子,便想著把長江的鱖魚帶回家。
由于交通不便,回到徽州老家往往需要6-7天,徽商擔心鱖魚變質,就用木桶來裝,鋪一層魚撒一層鹽,途中來回翻動用來保鮮。
回到家中,徽商發現魚鰓發紅,有輕微異味,勤儉持家的夫人實在舍不得將丈夫跋山涉水挑回的鱖魚扔掉,就用徽菜的做法紅燒后,發現魚肉像蒜瓣一樣,味道鮮美獨特。“徽商臭鱖魚”就這樣流傳下來并逐漸成為頭牌徽菜。由于是木桶裝,用鹽腌制,因此臭鱖魚又“桶鮮魚”“腌鮮魚”。《舌尖上的中國》曾做過專題推薦。
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