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黃山區太平湖鎮南安村的施威,今年35歲。2012年黃山區為保護太平湖水資源,實行退湖還漁,家中失去了主要收入來源,僅靠一點茶葉收入維持生活。為掌握一門實用技術。 2013年施威參加了村家庭發展服務中心組織的外出參觀。在屯溪見到了臭鱖魚加工。心中不由一動,想到太平湖盛產鱖魚,過去都被外地人收購加工,而本地卻沒有一家鱖魚加工廠,遂萌生了辦一家臭鱖魚加工廠的念頭。臭鱖魚是一道徽州名菜,可是加工并不容易,沒有技術是不行的。2015年他到屯溪一家鱖魚加工廠邊打工邊學藝,干了整整半年,總算初步學得了腌制臭鱖魚的技術。回來后,投入20多萬元,建起了臭鱖魚加工廠。 2016年試加工了5000多斤。由于技術沒有完全過關,損失了將近1000斤。他并不氣餒,接受教訓,虛心向同行請教,終于熬過了最困難的時光,2017年開始走上了正軌。
他從事鱖魚加工,也得到了鎮、村的大力支持。鱖魚加工首道工序就是去鱗、剖魚、洗魚,需要大量生產用水。而他所在的村莊原先供水量就不足,遇到天旱更是缺水。 2017年他所在的村莊爭取到8萬多元的農村飲水安全民生工程項目,不僅解決了村民用水困難,也解決了他鱖魚加工用水難。當年加工鱖魚約3萬斤,純利潤達到了13萬多元。為拓寬銷售渠道,2018年他參加了區農委和鎮政府聯合舉辦的職業農民培訓,學習電子商務、網上銷售。電商助他插上騰飛的翅膀,打開了北京、重慶等地市場。他注冊了商標,建起了冷庫,2018年加工臭鱖魚6萬斤;去年更是首次突破10萬斤大關,實現銷售收入400多萬元。
編輯: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