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徽州府衙是鑒賞徽州文化藝術的標本,府衙內保存著不少歷史文化遺存。在府衙大堂的東西兩側各有一碑廊,保存著十幾塊具有重要歷史和文物價值的石碑,其中就有一塊正德元年所立的《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碑?!痘湛ぬ睾尉抡洝繁⒂诨粘侨f山(烏聊山西端)碑亭,后亭圯廢,其碑湮沒。1977年徽城稅務所發現此碑,先由縣城建部門收藏,后移交縣博物館置于新安碑園內,建碑廊集中保護?;罩莞眯迯鸵院螅吮迫敫脙鹊谋缺4?。
《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碑通高230厘米,寬104厘米,厚約25厘米,紅萊石質,正反兩面皆有文字。正面碑額高53厘米,平首圓角,刻有雙龍戲珠圖案和兩行篆文“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碑文陰刻正書28行,字高2.2厘米,計1176字,邊框飾以3.8厘米寬的百合長青藤圖案。明正德元年(1506)八月十五日立碑,兵部尚書福州林瀚撰文,祁門康永韶書丹,婺源汪舜民篆額。由于年代久遠,部分文字已漫漶不清。現今此碑被嵌入墻內,背面部分已不可見。據有關資料記載,背額亦刻雙龍戲珠圖,篆額《郡侯何公德政碑陰序》,亦有纏枝蓮框飾。碑文上半部陰刻正書序文,30行,共925字,碑文稱頌何歆“火墻”一政,深得民心,突出“子民之責,當以民心為己心;居官之法,當處官事如家事”這一為民勤政思想,同時敘及何歆其他德政甚為具體。下半部刻本邑捐資樹碑立亭的官員、舉人、醫士、府學縣學廩增生員、義民等162人的姓名及捐獻的銀兩數額及其他參與建碑的人員。碑文比正面的碑記清晰,篆書婉麗,楷書嚴勁,刻工精細,雖歷500余年損泐僅14字,下半部有幾處脫落,有幾個捐獻人姓名無從辨認。正面碑記中有幾個無法確認的字,在陰序中得到了確認。
《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碑記載了徽州知府、廣東人何歆的德政事跡,寄托了徽州官民對先賢何歆的緬懷之情,其中有關徽派建筑中馬頭墻來歷的記載,對于我們今天研究徽州建筑的形成以及徽州乃至中國消防文化都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徽州地處皖南山區,山多地少,民居用地資源貧乏。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戶連戶,墻靠墻,民居建筑密度大,略無尺寸間隙處。由于在建筑中采用了磚木結構,防火性能差。一旦發生火災,往往是火燒連營,災害深重。火災或一年一作,或一年數作,或數年一作。作之時,或延燔數十家,或數百家,甚至數千家者有之?!懊裨饬业?,殆不堪病?!痹诤戊С鋈位罩葜膸装倌昵?,火災早已是徽州百姓的頭等大患。
在徽州府衙儀門的東邊有一座建筑叫做東譙樓。東譙樓又名陽和門,始建于宋朝紹興二十年,也就是1150年。當時為什么會在徽州郡署治所的中軸線的東側又建一座譙樓呢?因為當時徽州城內經常失火,歷任知府皆對火患束手無策,郡守大人一時也沒有好的防患辦法和消防措施。風水先生認為郡治廳事及正門俱丙向,丙屬火,故火常為患,而且城西面對五魁山,所以應該在郡署的東邊再建一座譙樓來壓制火患。當時的知府聽信風水先生之言,建了東譙樓,關閉了原南譙樓大門,官員改道從陽和門來郡署上班。但是這樣做以后,府城火災并沒有比以往有所減少。
直到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夏天,在南京做了九年御史的廣東惠州博羅人何歆(字子敬)出任徽州知府,“首究前惑,深懲之”。他破除堪輿家的風水迷信觀,在實地考察之后,一針見血地指出:“民居稠矣,無墻垣以備火患,何怪乎千百人家不頃刻而煨燼也哉!”于是重啟正門而塞其左道。針對徽州火患嚴重情況,他說:“徽郡火災,屢為民患,吾輩參守茲土,可坐視乎!”
明弘治十六年(1503)盛夏的徽州府城,沉浸在端午佳節的一片歡樂與喧騰之中。傍晚時分,一陣刺耳的鑼聲忽然驟響,人們從四處奔向街道。這時城東部的一排房屋,已陷入一片火海之中?;鸸庥臣t了半邊天,風猛火熾,使救火者根本不能近前。在救火的人群中,有一個是上任不久的徽州知府何歆。他趕到現場后,立即指揮府內衙役和周圍村民對大火進行撲救。然而由于府城各家各戶之間頂梁相連,火借風勢,順著房梁急速攀升蔓延,轉瞬間便吞沒了整條街道。耳聞村民的慘叫哀號,何知府痛心疾首,連忙向上天叩拜,禱告不要禍及蒼生百姓。
這驚心動魄的一幕,皆被記載在《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之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何知府經過細心觀察火勢,終于找到了磚墻能夠阻止火勢蔓延的辦法。
火災之后的第二天,何歆即召集父老鄉親于庭上,說了一番足以載入史冊的話:“吾觀燔空之勢,未有能越墻為患者。降災在天,防患在人。治墻,其上策也?!?/p>
至于如何“治墻”,何歆的方法是五戶為一組,第五戶的墻壁必須內收一尺六寸,用以建造高出屋面的封火墻,其余四戶需籌資買磚、出工砌墻。更難得的是,何歆以政令的形式強制推行封火墻這項行之有效的防火技術措施。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徽州城鄉共建造了數千道封火墻,從根本上解決了一直困擾人們的“火燒連營”的問題。然而一開始,一些淺識者或惜勞費者并不怎么配合推行封火墻。直到徽州城又一次發生大火時,百姓才驚訝地發現“災不越五家而止”,鄰里之間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慌亂,乘機打劫者更是無從下手。這時候百姓才認識到修筑封火墻是何知府的善舉,歡天喜地地說:“何公火墻,如此之便也;何公之恩,如此之厚也。”一時間“民俗歌謠滿閭巷,士林詩頌盈笥篋”,將何歆捧為神人。就連林瀚也感慨道:“封火墻一筑,足以御患于千百載者。”
何歆在徽州知府任上“循良善政尚多”,鞠躬盡瘁,功績頗豐。他的最大政績則是動員組織百姓修建封火墻,有效地保障了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僅僅憑創建封火墻一舉,何歆就足以躋身徽州名宦之列。何歆創建封火墻的事跡在多種地方史志中也有明確記載。比如嘉靖、康熙兩種《徽州府志》中都記載了何歆的治火功績,“自后六七十年無火災,災輒易滅,墻巋然不動”。這一記載,是何歆推廣封火墻史實的權威佐證。何歆創建封火墻稱得上是中國消防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中國消防史上的一個奇跡。
何歆治火成功之后,百姓寫《弭災詩》歌頌他,建弭災亭紀念他。離任之日,“郡人遮道泣”?;罩莨倜駷殂懹浐戊У抡?,把何歆入祀“十太守祠”和“遺愛祠”,1506年又共同集資撰文刻石建碑亭,把何歆知府的功德銘刻在《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碑上,以寄徽州百姓之思念。
隨著人們對封火墻的防火優越性深入認識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已不滿足于“五家為伍”建造封火墻,而逐漸發展到每家每戶獨立建造封火墻。封火墻墻頭高出屋頂,階梯狀外型,高度循屋頂坡度向下逐層跌落,因其形似高昂的馬頭,因此封火墻又有了“馬頭墻”的美稱,也成就了如今徽派建筑“粉墻黛瓦馬頭墻”的獨特風格。
編輯: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