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金紫祠是安徽黃山市徽州區境內是目前發現規模最大的祠堂,俗稱“金鑾殿”。金紫祠坐北朝南,通進深達196米,占地7000平方米,氣勢恢弘,壯美絕倫。潛口金紫祠始建于1515年,是徽州明代祠堂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距今近500年,世稱“皖南小故宮”和“中國民間第一祠”。2004年被列入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整個建筑群沿中軸線對稱布局,由南至北依次為:牌坊、三源橋、欞門、戟門、碑亭、儀闔、露臺、馳道、回廊、享堂、寢殿。寢后配有坐西朝東之汪華公廟,為祭祀汪氏先祖越國公汪華而建。現存建筑為金紫祠坊、戟門、碑亭、后寢及汪華公廟部分建筑,其它建筑遺址尚存。

金紫祠,既是千年古鎮潛口鎮的一個重要文化符號,也是古徽州望族汪氏盛極一時的佐證。汪家原來是居住在唐模的一支,汪叔鰲這一脈自宋開始遷徙到潛口,由于四個兒子在京城做官,皇帝賜汪叔鰲“金紫官祿大夫”,到潛口后繁衍子孫,分支出去幾萬人,明正德年間汪家建有一個小祠堂,到萬歷年間擴展到現在規模。當年許國撰寫了“金紫祠記”,并立石碑。到康熙年間大修,汪氏家族中做官的又添記載并立一碑,康熙年間所立的碑記載詳細,甚至金紫祠什么地方漏水,什么地方翻瓦,什么地方傾斜等都有記載。這兩塊碑至今還保留在祠堂里。

從金紫祠坊到泮池(放生池)到三元橋,從欞星門到戟門,從碑亭到儀門,從天井到兩邊兩廡再到露臺,從享堂到天井,從樹池到兩廡再到寢殿直到汪公廟,除了全部被燒毀的享堂無法恢復,金紫祠在原址上完成了全面修復工作。

“金紫祠”的修繕完工不僅僅完成了對古徽州建筑的保護,傳承了古徽州文化,也將為徽州添加一處宣傳中華傳統文化的旅游景點。徽派建筑大多磚木結構,建筑物不會說話,但它也和人一樣。人會老,古民居,古祠堂等也會老,歲月的滄桑同樣會在徽派建筑上體現出來。
編輯: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