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題圖:8月21日晚,歙縣練江新夜市開市。記者 潘成 攝
消費是最終需求,既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和動力,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體現。當前,我省消費市場呈現出規模擴張、結構優化、活力凸顯的良好發展態勢,但消費環境仍有很大改善空間,消費政策體系尚難以有效支撐居民消費能力提升和預期改善,必須進一步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激發居民消費潛力。
以改革促消費,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老街深巷鋪連肩,密雨重簾古畫延。黛瓦馬頭藏密語,徽商儒影透微煙。
8月的夜晚,黃山市屯溪老街燈火通明,人潮涌動。踏上青石板,寬窄不一的巷弄狹窄幽深,開元頤居·黃山還淳隱匿于此。九棟老宅,依舊時原貌改建,或層樓疊院、高脊飛檐,或曲徑回廊、亭臺樓榭,徽式的天井里,可以夜觀星斗,還原當年老街徽商的生活場景。 “九棟老宅,五大主題,集合成一片擁有39間房的徽州儒商生活文化民宿集群,是安徽省重點項目。 ”黃山市屯溪老街文旅公司投資運營部負責人汪煒說。
“這個項目怎么建是政府出的一道‘命題作文’,徽州人的茶、鹽、木、當四大徽商文化和一大生活文化‘火’,在這處徽商民宿集群里得以淋漓盡致的呈現。 ”投資合伙人之一劉起沐告訴記者,不少游客闔家入住一棟老宅,體驗一下這里“外表粗獷、內在細膩、正規而不正式、隨意流暢、賓至如歸”的感覺。劉起沐與另兩位投資合伙人都是土生土長的黃山人,對徽州文化有著深厚感情,在這個項目上先后投資5000多萬元,僅對老宅裝修就花了三年時間,致力于打造一張徽州文化靚麗的名片。
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多用改革辦法擴大消費”,這一新表述讓人眼前一亮,透露出未來消費發展的新動向。 “以改革促消費,用改革激活力添動力。 ”省發展改革委就業消費處處長陳磊說,具體來說,就是從供給端入手,通過為企業減稅降費,讓其輕裝上陣,并降低行業準入門檻等,讓企業有能力提供更多優質產品和服務;從需求端入手,進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保改革等,激發消費增長的內生動力。
精耕細作,調配好各種資源
夏夜的合肥罍街,兩旁是鱗次櫛比的商鋪,中間有小橋流水蜿蜒而過,綠樹成陰,詩情畫意。大紅燈籠高掛,在“百工坊”,各樣充滿小資情調的精美手工藝品吸引了眾多逛夜市的年輕人。 “時光印記”的柜面熱鬧非凡,老板代洪強忙著招呼客人,不一會兒,就賣出三四個活字印章。
“夜間的客流量是白天的十幾倍,今天光活字印章就賣出了三四十個,一晚上的營業額1000多元。 ”代洪強告訴記者,退伍后他選擇了創業,加盟“時光印記”,選擇做活字印刷這個比較小眾的行當,因為罍街的品牌比較響,夜間客流量大,所以他的生意也蒸蒸日上。
夜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精耕細作,調配好各種資源。 “今年上半年,我們公司已投入500多萬元對消防設施、道路、大舞臺等進行提升改造,預計年底完工。 ”合肥1912街區運營管理公司負責人周菊紅表示,在改造的基礎上,增加休閑配套設施和表演項目,鼓勵適當延長營業時間。 “同時,進一步挖掘和展示蜀山區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使人領略到另一種夜市風情。 ”
“夜間消費的崛起,是一種社會景觀,更是一種經濟現象,本質上是消費升級的表現。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看,著力優化夜間經濟營商環境,有助于拉動內需、驅動高質量發展。建議積極打造中高端消費載體,比如支持各地加快特色商業街區建設,鼓勵對一些基礎較好的步行街進行改造提升。發揮特色商業街集聚區作用,支持名企入街、名品入店,鼓勵建設城鄉便民消費服務中心,支持發展‘老字號’品牌,組織開展‘安徽老字號’認定等。 ”省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胡功杰表示。
“今年我們專門成立了‘業態責任人’,運營部一對一服務160家商戶。上個月,街區聯合商戶舉行打卡活動,消費者連續打卡3次贈送套餐,聯動促消費效果十分明顯,商戶營業額大幅提升。此外,每年街區會組織舉辦大概20多場主題活動,多業態融合,延長夜生活。 ”8月中旬,黎陽in巷項目總經理項志國對記者說。
當前,我國除少數城市外,很多城市發展“夜經濟”尚不能形成品牌特色,存在內容同質化現象,很多都集中在大廣場、大雕塑、仿古小鎮等方面。 “夜間經濟不應是千篇一律的燈光秀和商業街,而要結合城市特點、深挖文化內涵。 ”業內人士指出。
“現在我們招商選商偏重質量而非數量。 ”項志國表示,除了引進星巴克、胡桃里等知名品牌外,項目在選商上側重“特色”,全面提升老街店面的零售氛圍。
立足長遠,提高城鄉居民消費能力
在黃山區仙源鎮社區,一向節儉的劉雙道老伯新買了一臺液晶電視。他說,家里的舊電視看了十幾年,一直不舍得換,但現在有了養老保險,生活有了保障,這才敢把錢拿出來花。 “這不僅是經濟保障,更是精神保障,有了這份保障,百姓才敢花錢、愿花錢。 ”當地社區負責人說。
今年以來,得益于促進消費、減稅降費等政策的出臺實施和政策效應的逐步顯現,我省消費品市場總體平穩,消費結構持續優化升級,居民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上半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64.3億元,增長10.9%,增速比全國高2.5個百分點,居全國第3位。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經濟藍皮書就指出,從內需來看,雖然以“互聯網+”為核心特征的消費新業態的發展欣欣向榮,但總體而言,新舊動能轉換不能一蹴而就。由于國民收入分配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政府、企業、居民收入分配依然存在較大失衡,限制了居民消費水平的大幅提升。
“長遠來講,要想增加消費動力,還需從根本上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加大財政支出中民生領域的投入。只有提高民生領域投入的規模和效益,增加了居民收入,減少了生活負擔,擴大消費才能具有基礎。 ”省發展改革委就業消費處副調研員徐明生認為,要持續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深入實施重點群體增收激勵計劃,持續增加城鄉居民工資性、財產性、轉移性收入等,落實好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探索開展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救助。
深挖消費需求潛力的重要抓手之一是保障消費者權益,改善消費環境,讓群眾愿消費、敢消費。 “我們將進一步加大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大力推進放心消費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消費投訴公示試點,推動建立線下無理由退貨承諾,嚴厲打擊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對標滬蘇浙地區,不斷提升消費維權效能。 ”省市場監督管理局12315投訴舉報處置指揮中心副主任陸紅表示,市場監管部門始終把維護消費者權益、優化營商環境放在重要地位,多措并舉暢通各類訴求渠道,積極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新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記者 鄭莉 鮑亮亮)
突破難點 釋放潛力
當前,制約消費擴大和升級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突出,部分重點領域市場還不能有效滿足多層次多樣化消費需求,監管體制尚不適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的迅速發展。要進一步培育和壯大夜經濟,只有立足痛點才能找準“爆點”,只有更多創新和突破,才能挖掘出夜間經濟的更大價值。
夜間經濟近年來屢屢被寫入促進消費相關文件。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針對夜間經濟的發展,再次明確給予鼓勵,如鼓勵主要商圈和特色商業街與文化、旅游、休閑等緊密結合,適當延長營業時間,開設深夜營業專區、24小時便利店和“深夜食堂”等特色餐飲街區。
歸根結底,夜間經濟的繁榮要以第三產業的發達為支撐。點亮城市的燈光,需要做強夜間經濟的產業基礎,既要在城市發展中積極引導,也要給予各種業態充分的生長空間。夜間經濟要發展,配套硬件設施要跟上,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業態多元、管理規范的格局。繁榮夜間經濟離不開公共服務體系的支撐和有效的城市管理,以及良好的消費環境。如此,才能激發消費潛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消費需求,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編輯: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