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當你來到壯觀的徽州府衙歙縣古城時,旅途觀光,秀色可餐,大飽眼福,精神上得到滿足,但行程勞頓,身體能量的消耗,要補充食物營養,除了快捷的盒飯、面條、徽州的石頭馃外,首選的可以攜帶的就是徽州燒餅。
徽州燒餅香氣撲鼻,酥而可口,脆而易嚼,有甜的,有辣的,有本味的,油足但不過多,便捷充饑且飽肚子。不過最重要的,就是當你學習學累了,或者工作饑餓的時候,或急于旅途賞景時,隨時可以拿出來解解饞,補充一下能量!還可以泡一杯好茶,享受一段美味的休閑時光。
筆者在假期里走訪了徽州古城“彭家徽州燒餅”主人彭慶安。他帶著河南口音樂呵呵的告訴筆者:他今年五十多歲,自幼好學,開始在徽州經營“絕味鴨脖子”店,由于這里游客過往特別多,來徽州的都想買點“燒餅”作為便捷快餐。一條重要的市場信息觸動了彭氏經營的心弦,遂在小北街口、解放街上開起燒餅店,一干就是幾十年。他臉帶笑容,平易近人,不僅有一手好技術,還對徽州人文歷史了解得如數家珠。
徽州燒餅,即黃山燒餅,又名蟹殼黃燒餅、救駕燒餅、皇印燒餅,是徽州傳統名吃。它盛行于古徽州三區四縣(徽州區、屯溪區、黃山區,歙縣、休寧縣、祁門、黟縣),以上等精面粉、凈肥膘肉、梅干菜、芝麻、精鹽、菜油材料手工分別制作而成皮、餡,經過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收口、搟餅、刷飴、撒麻、烘烤等10余道工序制成,其烘烤系在精致爐中進行,內燃木炭,將餅坯貼于爐的內壁,經烘烤、燜烘、及將爐火退凈后焙烤,前后在數小時而成。因經木炭火焙烤后,形如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得此名。其燒餅層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有葉氏詞為證:“薄如秋月,形似滿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無窮。”
按照徽州燒餅的說法,這是黃山地區一種傳統小吃,只因外形長得像螃蟹外殼,色如蟹黃,又叫“蟹殼黃燒餅”。
梅干菜加肉丁的內餡,酥皮上撒白芝麻,見君一口咬下去,酥脆爽口,碎肉丁加上梅干菜特有的香氣,咸甜中帶著辣味,絕了!
你還真別小看了這個比乒乓球大不了多少的燒餅,它自古就是徽州名吃,被明清兩朝皇帝都冊封過!
根據黃山當地人的說法,1357年朱元璋突遇兵敗,到徽州一農家避難,饑餓難耐,這家主人便拿出自制燒餅給他充饑。老朱吃了,稱贊不已,稱帝后就專門賜名為“救駕燒餅”。
清朝乾隆帝下江南,當地富商也用這燒餅招待他,乾隆一吃難忘,又冊封它為“皇印燒餅”,從此,黃山燒餅聞名海內。
目前,整個徽州古城燒餅店有十余家,都承傳著制作的祖方秘笈,誠信經營,價廉物美,味道可口,綠色安全。在徽州旅游才能一飽口福,帶上一點特產燒餅回家讓家人共賞徽州小吃風味。其中“彭氏徽州燒餅”在旅游旺季,除了網上銷售以外,在本地一周要銷售一萬余元。
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