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秋意漸濃時,歙縣長陔鄉的田間地頭滿是忙碌身影,村民們彎腰刨土,帶著泥土清香的山芋從壟間滾出,拉開了當地“挖山芋、制山芋棗”的豐收序幕。作為徽州山區傳統農俗的縮影,這兩項勞作不僅承載著鄉民的生計,更醞釀著獨屬于長陔的秋日甜香。



長陔鄉地處皖南山區,高海拔、晝夜溫差大的地理條件,讓這里的山芋積累了充足糖分,肉質綿密、口感清甜,成為制作山芋棗的絕佳原料。每年10月至11月,家家戶戶都會趁著晴好天氣下田采收,村民們手持小鋤,順著山芋藤的走向輕挖慢刨,避免損傷表皮——這是保證山芋棗品相的第一步。“要選個頭中等、無蟲眼的‘紅心蜜薯’,這樣曬出來的棗子才夠甜、夠糯。”有著二十多年經驗的村民王阿姨一邊分揀山芋,一邊分享訣竅,竹筐里的山芋堆得像小山,映著秋日陽光泛著溫潤的光澤。
采收后的山芋,要經過“三蒸三曬”的古法工藝,才能蛻變成琥珀色的山芋棗。第一步清洗去皮,村民們用竹刷將山芋表皮的泥土刷凈,再用特制刨刀去皮,露出細膩的紅心果肉;第二步上鍋蒸熟,大鐵鍋中的山芋在蒸汽中慢慢變軟,開蓋時香氣四溢,引得孩童圍著灶臺打轉;最關鍵的是晾曬環節,村民們將蒸軟的山芋切成兩指寬的長條,均勻鋪在竹匾上,置于庭院或屋頂晾曬。陽光充足時,一天就能曬至半干,此時需再次回鍋蒸制,讓糖分充分滲出,如此反復三次,山芋條便會縮成油亮的棗狀,外皮裹著一層自然凝結的糖霜,入口軟糯不粘牙,甜香中帶著陽光的味道。
如今,長陔鄉的山芋棗不僅是村民冬日的零食,更成了鄉村振興的“甜蜜抓手”。村里頭腦靈活的年輕人帶頭摸索新路子,有人用手機拍“三蒸三曬”的制作過程發短視頻,有人在電商平臺開起小店,把自家和鄰里的山芋棗打包銷往全國各地。每到制作旺季,村民們還會互相幫襯:張家幫李家晾曬山芋條,李家幫張家打包快遞,既維持了鄰里情誼,又能讓大家都多一份收入。
從田間的辛勤采收,到庭院里的反復蒸曬,長陔鄉的山芋棗凝結著鄉民對土地的敬畏、對傳統的堅守。這份帶著泥土氣息的甜,不僅甜了味蕾,更甜了鄉民的日子,讓古老的農俗在新時代煥發出別樣生機。
編輯: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