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盛夏時節,走進屯溪區屯光鎮南溪南村,干凈整潔的街巷,花草掩映的院落,碧綠淡雅的荷塘,古色古香的墻繪……一幅宜游宜居的鄉村新畫卷躍然眼前。從“臟亂差”到“綠富美”,南溪南變了,變的不僅僅是村容村貌,還有村民們的生活品質。業態豐富了,村民的荷包也更鼓了。這個遠近聞名的“豆腐村”里藏著怎樣的乾坤?記者帶你一探究竟。
“兩條龍”頑疾被根治
南溪南村是安徽省千年古村落。早在南宋時期就已經出現豆腐作坊,明清時期形成作坊集群。發展至今,村內現有豆腐作坊23家,從業人員200余人,年產值3000多萬元,豆制品在中心城區市場份額占有率達70%。
但與豆腐產業相伴而生的是煤煙污染、污水橫流、噪音擾民,村子一度臭氣熏天。南溪南村黨支部書記吳小平坦言:“以前村里流傳一句話:‘南溪南有兩條龍,一條是天上的煤煙龍,一條是地上的污水龍。’說實話,做豆腐對村里的環境有不利影響,村民有怨言。當時我們也曾陷入尷尬境地,一邊要打好‘豆腐牌’,一邊還得協調豆腐小作坊和村民間的矛盾,處理發展和環保問題,很是頭疼。”
面對這一痛點,南溪南村痛定思痛,從小事入手、從細處破題,結合“五清一改”和“雙園創爭”等工作,大力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升級改造生產場所硬件設施,以“生物顆粒蒸汽發生器”代替燃煤鍋爐,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1500多萬元專項債資金,實施“整村雨污分流”項目。現在,“兩條龍”的頑疾得到根治,村里看不到污水,聞不到異味,鄰里關系也更加和諧了。
“一處美”帶動“全村美”
廢棄輪胎、破損瓦罐“搖身一變”成花壇,“留住鄉愁”的照片墻觸動著記憶中的美好,豆腐主題的文化墻繪賦予鄉村更多的生機與靈氣,“白豆腐美人”“豆腐干將軍”“毛豆腐仙人”等“豆腐家族”卡通創意提示牌隨處可見……結合“五微”建設,南溪南打造了村史館、廉潔廣場等場所和文化節點,整治亂堆亂放和亂搭亂建30處,黑化沿河道路,提升江景觀光品質。
村里的環境變干凈、變美麗了,村民素質也潛移默化得到提升,自覺加入到美化村莊的行列。漫步村中,記者遠遠就能看見村民吳光樹家綠樹紅花裝點下的小院。小院里隨處可見花草盆栽,坐在院落的涼亭內,“接天蓮葉無窮碧”的荷塘場景盡收眼底。86歲的吳光樹平時就愛侍弄花草,他家的院子被評為省級美麗庭院后,村民們紛紛效仿,打扮起自家庭院。古村煥新顏,離不開村民的“微”奉獻,村口的小花園打造,村內道路的擴寬等都是村民無償拆屋、拆圍墻及捐地修建而成。不僅自家院子漂亮了,吳光樹還捐出盆景扮靚村內公共區域,村史館、老屋旁都有他捐贈的花草,閑來無事他還不忘給這些花草澆水:“眼看著村子越來越美,我們住著也舒心。”
一戶庭院就是一處風景,“一處美”帶動“全村美”。“這幾年,村里的環境衛生有了極大的改善,這要得益于美麗庭院示范戶的帶動引領,現在家家戶戶掀起了比學趕超的熱潮。”南溪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徐少波說,村里通過“紅黑榜”和“積分制”等形式,激勵村民將保護環境的思想自覺轉變為行動自覺,同時,持續開展“美麗庭院”評比活動,家家戶戶都在爭創“美麗庭院”,目前獲得區級以上“美麗庭院”超過三分之一,越來越多的群眾成為“美麗庭院”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農文旅融合富“口袋”
“我一定會將南溪南的美好故事通過‘卓文的小食堂’傳遍世界各地。”卓文來自美國,是黃山學院的老師,也是黃山的洋女婿,前不久,他又有了新身份,作為南溪南的“新村民”,在屯溪區“奇食妙享”南溪南食尚街啟幕活動現場,他的新店“卓文小食堂”也在此開業。
豆制品是南溪南村的支柱產業,做大做強傳統產業之余,該村依托地域特色和產業資源,大膽探索農文旅融合新路子,積極引入“村落徽州”金融活水,村集體租賃村內10棟閑置房屋,引進第三方運營團隊上海藍鎮文旅,圍繞豆腐村的主題,共同打造南溪南食尚街。除了“卓文小食堂”,食尚街還匯聚了“新徽倉”“幸福豆茶鋪”“叁味蔬屋”等10余家創意商鋪,憑借創客合伙計劃、房東掌柜計劃等運營模式,南溪南村增添了一處可供游客吃、喝、玩、樂、購的文化旅游聚集地,常態化舉辦豆腐宴、豆腐市集等活動,有力促進了當地居民增收,同時也吸引不少青年入駐鄉村創業。通過引入鄉野咖啡、文創文展、風物買手等新場景新業態,南溪南日益變得更加國際化、時尚化、年輕化、藝術化。“村里越來越熱鬧,沒想到現在外國朋友都成了我的鄰居。”村民吳華裕感嘆“國際會客廳”原來離自己這么近。
近年來,南溪南依托背靠花山謎窟景區的優勢,以“村企共建”為抓手,以“資源變資產、居民變老板、農民變職工、田園變產園、鄉村變景區”為目標,發揮“文化+產業”雙優勢,積極探索“市場化改革+集體經濟”模式,推動“業態+體驗”雙創新,成立強村公司,打造“幸福篁南”區域公共品牌,上線“篁南臻選”微信商城,建成全省首個豆制品行業功能型黨委,打造南溪南燒烤地帶、江邊帳篷營地、百畝油葵示范基地、田園小食光、花山世界等一批時尚創意的新業態,構建了“村民、村集體、強村公司、企業”共融共富新體系,開啟了“古村活化+小吃IP+藝術鄉建+創意運營”鄉村振興“南溪南模式”。2022年,南溪南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52.4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3000元。
編輯: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