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山廣電臺訊 (文/圖 劉文化)立冬前后,一場陰雨濕潤了江南大地,雨過天晴,霧氣蒸騰,絢麗多彩,如詩如畫,正是栽種茶苗的絕佳時機。11月10日,在祁門縣祁山鎮春明村的茶苗專業合作社的苗圃地里,張文芳和妻子張禮愛一大早就緊張的忙碌起來,抜苗、整理、數枝、打捆。“昨天出圃茶苗70000余株,分別送到休寧五城和歙縣王村的種茶大戶和合作社。今天又要拔苗供應江西浮梁和本縣茶農……”這幾天,張文芳訂單不斷,白天拔苗、送苗,晚上掰著手指按照先后急緩批次計劃次日供苗,保證種植和淘汰改造低產茶園的合作社、茶農如期栽種茶苗。

“我今年培育了近8畝茶苗,估計90萬株左右,都是廣受市場推崇、茶農喜歡的優良品種。尤其‘祁紅一號’最受歡迎。”張文芳今年51歲,16歲就開始跟著培育祁門茶葉優良品種的省勞模、父親張德慶從事茶園改良和優質茶苗培育。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國家級優良品種783、781到2000年之后的仙寓早、鳧早2號、紅旗一號、浙農117。三十多年潛心鉆研,張文芳在優中選優、避免茶苗因花粉傳遞變質的基礎上,采取發展母穗園和扦插育苗無性繁殖的方法來保證茶苗的純正比和優良率。

一代代新品種的問世,要經過栽種、修剪、管理和數年后茶棵的長勢、鮮茶的產量、茶道的品質來驗證,質優品良的茶苗才有銷售市場。“四年前,張老板(張文芳)上門推銷‘祁紅一號’優質早苗,我半信半疑栽種了6分地,隨著茶苗逐年發枝長大,采摘的茶葉也逐年增加,加工的茶葉很受市場青睞,現在每年都要采6000多元錢。”黟縣茶農徐英紅帶著茶樹來到春明村茶苗專業合作社購買同樣茶苗,計劃多栽種幾畝地。

現年70歲的春明村脫貧戶張成潤,妻子早年去逝,為了把盲障的兒子拉扯大,一直靠賣苦力養家,曾經兩次裝卸時被鋼筋砸斷腰骨。“是黨的扶貧政策好!給我和兒子看病省去很多治療費用;不能負重,還把我納入村里茶苗專業合作社社員,教管理、傳技術,讓我擺脫貧困,有了穩定收入。”張成潤靠培育茶苗2018年實現穩定脫貧。如今,在他精心管理和辛勤勞作下一年茶苗收入近3萬元。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五年前,張水清毅然放棄在浙江杭州置辦多年的校具加工實業,回到家鄉從事早春優質茶苗培育,成為春明村茶苗專業合作社一員。“培育茶苗是一件細工慢活,從扦插到茶苗出圃需要一年多時間。在這一年多培育時間段,一畝茶苗不包括土地流轉金、農資,僅租買母穗園枝條、遷插、拔草、起苗等務工支出費用就要一萬多元。”這些年,張水清由原來每年培育茶苗5畝發展到現在的10余畝。在自己富裕的同時,也為本村10余名富余勞動力、弱勢村民增收10000多元,并扶持帶動鄰村程和平等3名村民加入茶苗培育產業,共同致富。


據了解,隨著“振興祁紅”產業的不斷發展,各地茶產業不斷壯大,新發展茶園和老茶園的品種也不斷更新,市場對優質茶苗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多,茶苗培育已成為當地茶農致富的重要途徑。春明村茶苗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近六年來,苗圃培育由當初的10余畝發展到現在近100畝,社員也由原來的4人增長到現在的11人,年育苗達1200余萬株,茶苗熱銷至浙江、江西、江蘇及周邊市縣,年直接經濟收入近4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