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新聞網(wǎng)訊(劉文化 徐雪潔)“嵌字豆糖每嚼一口都是馥郁的豆香和芝麻香,不僅好吃好看,而且糖中有字,字里含意,意間帶甜、看糖識字,每個字都是手工制作,吃的不是糖,而是知識和文化。”8月8日,祁門縣祁山鎮(zhèn)三里街社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暑期公益托管班少年兒童們走進祁門縣文化館,開展非遺研學活動,沉浸式感受傳統(tǒng)文化獨特魅力,用“非遺文化”為暑期少年兒童“強筋壯骨”。

“2017年祁門嵌字豆糖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省級非遺項目名錄,榮登中央電視臺拍攝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我們可以看到,切開每塊糖片中,都會蘊藏著一個吉祥如意的漢字,常見的有‘福、祿、壽、喜’等,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其工藝獨特,手法講究,具有一定的營養(yǎng)價值和民俗價值…”在非遺知識講座現(xiàn)場,講解員通過PPT課件及視頻,向孩子們介紹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嵌字豆糖的來歷、制作和寓意,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沉浸式感受咬文嚼字的魅力。
為豐富暑期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三里街致力加強轄區(qū)少年兒童暑期“文化食糧”供給,提升“文化浸潤”頻次,用“非遺文化”拓寬暑期少年兒童視野,先后組織孩子們“追尋紅茶歷史印記”參觀了祁門紅茶博物院(平里茶葉改良場)、感悟“童心巧手紙上花,紅色剪紙傳非遺”、了解“萬里茶道”與祁門紅茶的深厚淵源……使孩子們直觀形象地感受祁門本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和非遺文化,讓孩子們全方位的了解自己家鄉(xiāng)歷史,珍愛家鄉(xiāng)文化風俗。

據(jù)悉,祁門縣歷史悠久,非遺文化豐富多彩。目前,共有縣級以上非遺項目32項,其中國家級5項、省級7項、市級12項、縣級8項;全縣有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196人,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95人。下一步,三里街社區(qū)將繼續(xù)結合縣域內非遺資源,組織轄區(qū)少年兒童走進中國祁紅科技博覽園、祁門縣蛇傷研究所、祁門儺舞傳習所、徽州馬山目連戲傳習中心、徽州手工瓷工作室等研學傳習基地,增進青少年的文化認同和文化理解,培養(yǎng)他們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情感,促進青少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