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新聞網訊(文/圖 潘彬 姜旺家)翻過“迂回曲折”的新安嶺,“煉丹石”三個字呼之欲出。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厚植的紅色底蘊水乳交融。如今的龍源村,走出了一條“以紅為基、以綠為底、產業帶動”的特色振興之路。

從“臟亂差”到“美麗鄉村”的“量變”
“以前旱廁遍地、污水亂流、垃圾亂放,年輕人都捏著鼻子走”。65歲的村民汪興寶深有感觸。近年來,龍源村結合美麗鄉村項目建設,轉變思路開新局,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投資240萬元完成村莊美麗量變。原先旱廁豬圈變文化廣場,房前屋后的“垃圾堆”變成了小花園,泥濘土路變寬闊的水泥路,溪水河流變清澈見底,一派“富春山居圖”景象。“現在的生活環境好多了。”談起村子近些年的變化,帶頭主動拆除自家旱廁的村民閔國華連連稱贊,“河水干凈了,樹木增多了,大家生活更舒心了。”每一位村民,既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創建者,更是受益者。
從“走老路”到“紅旅融合”的“質變”
河塘如鏡,樹映人往。盛夏時節,祁秋貴中心縣委舊址前滿眼蔥翠,呈現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前來瞻仰、研學的團隊游客絡繹不絕。龍源村原先為貧困村,集體經濟薄弱、產業發展單一、源動力不足。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拓寬方法思路、整合旅游資源、擦亮紅色底色。積極打造龍源村煉丹石國家傳統古村落與煉丹石九龍池景區結合發展,重點推進“祁秋貴中心縣委舊址”紅色教育基地建設,給龍源村帶來了新的機遇。通過紅旅融合闖新路,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實現了以旅促農的質變,帶動當地村民人均收入持續增長。
從“經濟弱”到“產業興旺”的“嬗變”
“來龍源,不吃小紅桔,等于沒有來。”說起龍源小紅桔,支部書記陳國軍滿臉自豪。小紅桔是季節性水果,但僅僅這一項,就能為村民人均增收0.2萬元的收入,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鄉村振興春風吹滿地,龍源村借助地域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小紅桔,并積極謀劃小紅桔采摘節,通過互聯網打通線上銷售渠道,打響品牌效應促增收,每年慕名前來采摘小紅桔的游客達5000余人次。同時該村依托出列村聯建項目的政策支持收益分紅,發揮林場資源優勢,著力打造“網紅打卡地”,“聯建+林場+農副產品+紅色旅游”的發展新模式初步成型,預計2022年村集體經濟可達百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