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新聞網訊(文/圖 劉文化)近年來,祁門縣祁山鎮芳村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結合鄉村實際和區域特色,加快提振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指功力”。實現“空殼村”到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50萬元和“四無村”到“網紅村”的跨越,五指攥拳,集聚合力、統籌推進打出鄉村振興新氣象。

“特色農業”打造“優經濟”。芳村村充分利用城郊區位優勢,將此前的廢水塘、荒田地優化升級,著力打造“荷”品牌,做好“荷”文章,發展休閑農業觀光游。在荷塘套養泥鰍、龍蝦、老鱉等,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農業附價值。先后規劃建成30畝高標準蘆筍、60畝覆盆子、白芨、100畝荷花和100畝農業綜合種養、套種套養等7個產業項目和一個光伏電站的特色農業產業園。并與縣內中藥材基地、九龍泉水魚、新飛電子開展業務聯營聯建,大力發展蓮藕、魚腥草、甘蔗、西瓜、草莓、香菇種植及跑山雞、綠頭鴨等養殖,拓展親子垂釣、休閑采摘、農事體驗農旅空間。同時村里通過招商引資,改造村委會禮堂和閑置農房,創辦芳村旅游公司,芳村“蛙鳴小院”民宿和“荷塘里”農村休閑酒吧。初步形成“農業+旅游”產品組合的宜居宜業宜游新鄉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萬元,村集體經濟突破50萬元,并榮列“全省十大特色農業產業園”之一。

“外吸內扶”培植“新農人”。國以才立、業以才興,人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為此,芳村村兩委通過土地、水田流轉招租形式在吸引外地種植養殖能人的同時積極扶持本村村民發展特色農業,培植新農人。現年41歲的楊新岡初中畢業就分別在上海、江蘇、浙江從事農產品種植和水產品養殖。發現芳村缺少真正會種菜的“新農人”后,便在芳村承包土地100多畝,種蓮藕、西瓜、草莓,養甲魚、菱角、龍蝦等,不但自己的口袋鼓了,還改變了芳村傳統單一的農業結構。來自阜陽的趙亮,早年開著久保田收割機跑遍蘇浙皖贛,來到芳村后不僅流轉了700畝水田種植“一稻一油”,畝產達到1500斤,還娶了芳村女,把原本的撂荒田、山塢田重新種上了莊稼。村民胡接春是位二級肢體殘疾人,看到養殖有“錢景”,在村兩委扶持下貸款5萬元,養殖土雞,年收入達20多萬元,一躍從“貧困戶”變成芳村的“雞司令”。

“培根鑄魂”塑造“厚文化”。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靈魂。芳村先后建成800平方芳村文化廣場及鄉村大舞臺,配套配齊580CM×280CM大型LED電子顯示屏及遠教平臺,打造民族文化、村規民約、家風家訓“文化墻”,建立健全法治文化廣場、村務公開、村民信箱。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載體,開展以理論政策宣講、文化文藝服務、科學普及、法律服務、扶貧幫困等志愿者實踐活動,傳播“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愿服務精神,推動村民道德水平的提高。設立村民議事廳,百姓說事點,激發群眾參與文明創建和文明實踐活力。結合“我們的節日”,開展春節走訪慰問、清明網上祭奠、端午公益宣傳、七夕藝術插花、中秋茶話會、重陽關愛父母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把歷史故事與移風易俗、黨性教育融為一體,傳遞家國情懷。持續開展各類宣講活動,用群眾語言講好百姓故事,用創新理論融入百姓生活,用實際行動弘揚社會文明新風氣。開展“家規、家訓、家風”主題宣講活動,提升農家書屋、生態美超市等服務設施基礎文化服務,讓文明之鄉風蕩滌人心。

“內外兼修”扮靚“大環境”。芳村村緊緊圍繞“打造有顏值、有業態的美麗鄉村示范點”的總體目標,內抓基礎配套,外造村容村貌。先后投入650多萬元,對13處河道、渠道和塘庫進行清淤加固,建成橋梁3座、村民組曬場4個安全飲水工程10個和安全飲水提升工程1個,實現到村、到組、到戶道路硬化三個“全覆蓋”,10個村民組建有垃圾池,配備專人負責、及時清運,加裝路燈54盞,廁所完成改造提升并實現水污分離。扎實開展“美麗庭院”創建工作,利用村居喇叭、橫幅、宣傳手冊等宣傳形式,動員村民積極參與,營造出濃厚的評選氛圍,使村民自覺做到家家清潔,戶戶美麗。芳村村還通過在百畝荷花區修建長廊和觀光平臺,安裝景觀燈和太陽能路燈,打造夜市經濟,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新時代農村,2021年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

“黨建引領”助推“共治理”。近年來,芳村村以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建設為著力點,堅持以“五好”支部創建為抓手,從規范村黨支部相關制度和黨內組織生活入手,相繼建立了“支部聯系黨員、兩委聯系村民代表、黨員聯系群眾”等“黨員+”制度,團結帶領廣大黨員群眾積極參與芳村脫貧攻堅、貧困幫扶、產業發展和環境治理等各項工作。先后研究修訂了《村規民約》、制定了《文明村民標準》、設置了“鄉賢議事亭”,大力推進移風易俗。積極開展尊老孝老、端午重陽話傳統、居家養老志愿服務、環境衛生大評比等各類活動,真正做到以自治“共治共享”建家園、以德治“春風化雨”淳民風、以法治“定分止爭”促和諧,構建起“以黨組織為核心、以黨員為紐帶、全體村民共同參與”的鄉村治理新格局,榮獲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