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廣電臺訊(文/圖 胡曉潔)近年來,黟縣漁亭鎮按照“保護為主、兼顧利用”的原則,高舉“綠色崛起”的發展大旗,以“一村萬樹”為載體,鼓勵村民利用房前屋后、河邊地腳、村口路旁等宜林地域植綠種綠,并借此加強生態城鎮、“強、富、美”新農村建設,引領農民分享綠色經濟“蛋糕”。

該鎮不斷探索生態文明發展新路徑,利用良好的生態資源,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加快新項目、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推廣進程,加大綠色產業的政策、信息、人才、技術、資金扶持力度,廣泛采取農林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運作模式,實現產業“綠色發展”。據悉,2019年汪村村實施生態產業園項目,種植黑稻、黑玉米、優質水稻400畝,增加集體經濟收入8萬余元。團結村黑玉米種植和紫竹基地項目,發展紫竹種植60畝,種植黑玉米35畝,套種黑花生30畝,年增加集體經濟4.6萬余元特色項目建設。
依托田園風光保護成果,該鎮深度開發特色旅游項目,策劃黟人桃花源生態休閑養生度假區、瑪川新苑、時光碼頭等項目,并結合鎮域資源特性,對駱駝峰山下周邊旅游環境進行提升,通過建設旅游公廁、提升停車場,整修沿河步道等補齊旅游基礎設施短板加快旅游發展步伐,積極培育休閑度假業態,支持發展以“風情民宿”為主的新業態,擴大市場影響力,吸引游客休閑度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通過發揮山林、水利等自然資源優勢,圍繞“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把優勢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桃源村將8351畝森林資源入股黃山秘境旅游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將桃花源長廊水面200畝及兩岸森林資源1000畝入股黟縣徽黃景區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服務實現分紅,每年集體經濟增收8萬元。近年來,楠瑪林場通過砍伐一片、合同簽訂一片方式,實現林場可持續發展,集體經濟每年穩定在100萬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