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山廣電臺訊(湯晶 劉嫄)4月14日,在黟縣洪星鄉聯光村的筍竹加工場,村民們正圍著一臺毛竹筍機械化烘干機器觀看,“這是我們新研發的毛竹筍機械化烘干設備,使用的是這樣一臺生物質顆粒熱風機,它不費柴也不費煤,主要以生物質作為熱源進行毛竹筍烘干,環保又節能。”設備制造企業谷睿公司的負責人向村民介紹道。

這是當日由黟縣農業機械事務中心和洪星鄉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黟縣毛竹筍機械化烘干暨生物質顆粒應用現場會的現場一隅,此次活動旨在向山區群眾宣傳推廣機械化烘干技術,加快毛竹筍產業轉型,減少傳統煤(柴)灶使用率,深入踐行“兩山”理論,推動綠色發展。
作為擁有“竹鄉”美稱的洪星鄉,毛竹林面積達4.5萬畝,竹筍產業是該鄉老百姓的支柱產業,僅聯光村每年便能生產10余萬斤干筍。雖然竹業資源豐富,但由于深處山區,加工上依舊以傳統的家庭作坊式生產為主,采用需要耗費大量的煤、柴的加工方式進行竹筍生產,對生態環境影響巨大,而坐落在五溪山自然保護區內的聯光村,全面禁止砍伐,這讓以竹筍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山區鄉鎮走入生產困境。
為解決毛竹筍加工難問題,縣農業機械事務中心會同設備制造企業谷睿公司進行技術試驗攻關,研發出了毛竹筍機械化烘干設備并生產出生物質顆粒熱風機,當前反應烘干效果良好。該鄉一方面配合企業做好設備技術試驗推廣,幫助企業申報產品補貼目錄;另一方面做好農戶使用中的技術指導服務工作,及時為農戶購機辦理補貼,力爭將生物質顆粒烘干設備納入“五黑”補貼和農產品加工廠傳統煤(柴)灶改造補貼項目中來。
“毛竹筍機械烘干技術的推廣應用對于我鄉來說,是解決筍干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的一項重要舉措。借現代化機器設備,緊抓發展機遇,我鄉將積極引導農戶將煤柴傳統爐灶進行電、生物質顆粒燃料改造,推動竹筍產業轉型發展。”該鄉主要負責人楊勤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