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村山高林密,交通不便,2015年村集體經濟幾乎空白。”三合村村委會主任孫青來告訴筆者,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該村通過依托扶貧政策,大力發展相關產業,脫貧致富之路越走越寬。
三合村位于黟縣柯村鎮東北部,距縣城61.5公里,沿漩溪河分布,是一個以茶、林為主導產業的深山農村。該村生態環境優美,茶資源豐富,但都是農民自己小規模種植,產量低效益差。2016年以來,該村先后流轉土地137畝種植無性系良種茶葉并套種青梅。“我們最初的想法是通過集體管護來增加茶葉的質量,提高貧困戶收入。”村兩委細細道出為脫貧找尋致富路的歷程,在聘請村民管護茶葉時,按照男工100元每天,女工80元每天計算,同時,茶園流轉費用最高可達300元每畝,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但是,經過三年的管護,由于缺乏勞動力和市場經驗,茶葉的收入依然不是很高。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研究決定,今年將137畝茶園對外整體招租,通過江南林交所平臺進行交易。因為前期茶園管護扎實,項目整體經營較好并初有成效,整體招租吸引了不少企業競價,并最終以每畝630元成交,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8萬元收入,并為貧困戶帶來務工收入。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該村通過實地走訪和與市直幫扶單位對接溝通,2017年開始謀劃泉水魚項目,利用當地優質的水資源制作了20口魚池,2018年試養200公斤,成活率達到了80%,當年實現銷售額1.5萬元。今年的養殖規模達到了2500余公斤,預計年底之前銷售額有十幾萬元。
三年來,該村先后利用扶貧資金82萬元和閑置廠房、辦公用房分別入股縣里優質企業,每年穩定分紅9萬元。
扶貧產業發展收入和扶貧資金的入股分紅讓村集體收入有了明顯增加,2018年該村村集體收入為12.4萬元。該村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每年村集體純收入的30%以分紅的方式發放給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大病戶、困難戶。
“村民有了收入,精氣神都有了改觀,以前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好多人都不愿意來,現在大家不僅來,還在會上積極發言,為村里發展建言獻策。今年通過各項扶貧政策的實施,預計村集體收入有望超過30萬元。”村黨支部書記孫同洲笑著說道。
下一步,該村還將做大做強茶產業和泉水魚養殖產業,并積極引導貧困戶種植覆盆子、黃精、菊花等作物和養殖五黑產品,通過“四自一帶”扶貧模式拓寬產業扶貧路,讓更多貧困群眾分享到產業扶貧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