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黟縣南門村將3間閑置店面,通過縣產權交易平臺掛網對外出租,很快就吸引來了承租人。3間店面成功租出,且溢價600元每年,村集體因此獲得租金收益15600元。
“交易平臺的建立活躍了市場,激活了村里的閑置資產,并促進資產保值增值,對帶動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黟縣農水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如果按照以前,村里直接將資產對外出租發包,很難做到價值最大化并容易引起糾紛等后續問題,且公開透明度不夠。現在通過交易平臺,有效化解了不公開、不公平、不透明等問題,實現了村級資產處置既規范又增值。
據了解,黟縣農村產權交易分中心自2018年9月正式掛牌成立以來,目前已累計交易71宗,交易總金額為782.48萬元。從目前交易情況看,成交較多的為六大類,一是村里的四荒地,二是林木資源,三是小二型水庫水面、山塘、魚塘出租,四是村組集體的承包地,五是村里經營性資產(店面、閑置房、倉庫等),六為企業、合作社采購項目。
為確保農村產權公開公平交易,規范農村產權在城鄉間的流動,黟縣加大農村產權交易制度建設,印發了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實施方案,明確交易范圍、嚴格交易流程、完善服務站建設、加強監督管理,做到“兩個必須”進場交易:即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擁有的農村產權依法轉包、租賃、轉讓、入股或者其他方式交易的,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受農戶委托組織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的,必須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進行。鼓勵農村個人產權在農村產權交易服務機構依法進行交易。
黟縣農村產權交易分中心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對所有掛牌交易的項目嚴格審查,杜絕暗箱操作。嚴格把關價格、年限、權屬等因素,如掛網價格遠低于市場價或年限超過法定或較長的項目,要求村整改并說明原因;如權屬不清的,要求村組提供權屬證明,或者實地查看,確保無異議后才掛牌交易。
為進一步做大做強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黟縣創新做法,吸引更多農村產權相關項目在平臺交易。如在“五黑”產業扶持政策中要求,享受“五黑”產業政策的,所涉及的補助內容屬于物資、設備采購補助的,須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交易完成。同時與產業扶貧相結合,鼓勵村級產業扶貧基地通過產權交易發包經營權,開展股份合作。